甘肃高师学报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

  • 推进文化创新跃升为创新文化

    范鹏;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推动文化创新与生产力发展更好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自信、生命体更新与创新态建构为推动文化创新与生产力发展“更好相适应”提供了新机遇。化机遇为机制,实现文化创新向创新文化的跃升,可以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冲破旧观念束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宗旨、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等改革实践,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文化创新与解放发展生产力“更好相适应”,从而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与制度保障”的精神。

    2024年06期 v.2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推进文化创新跃升为创新文化

    范鹏;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推动文化创新与生产力发展更好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自信、生命体更新与创新态建构为推动文化创新与生产力发展“更好相适应”提供了新机遇。化机遇为机制,实现文化创新向创新文化的跃升,可以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冲破旧观念束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宗旨、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等改革实践,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文化创新与解放发展生产力“更好相适应”,从而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与制度保障”的精神。

    2024年06期 v.2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马克思技术批判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伦理治理

    赵雪薇;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技术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却也出现了压抑、统治的“反作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批判体现在技术与自然异化关系批判、技术与社会的异化关系批判、技术与人的异化关系批判等方面。而对于技术与自然、社会、人的关系的考察,最终呈现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科技-自然”伦理、人与社会真正共同体的“科技-社会”伦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科技-人”伦理这三重维度的伦理启示。从马克思科技伦理思想出发,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伦理治理范式主要体现为:从基本国情出发,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科技以人为本;从中华文化出发,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坚持发展绿色科技;从历史使命出发,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坚持增进人类福祉。面对当前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伦理治理正当其时。

    2024年06期 v.29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三个务必”的思想蕴涵与实践要求

    马欣睿;

    “三个务必”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重要法宝,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三个务必”分别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优良作风和本领要求,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指向明确的结构体系和有机整体。“三个务必”蕴含的时代价值历久弥新,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观、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意义。发挥“三个务必”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和效能,要科学理解“三个务必”的理论意义,建立健全“三个务必”的体制机制,有力推动“三个务必”的话语传播,进而为“三个务必”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落到实处提供坚实保证。

    2024年06期 v.29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三个务必”的思想蕴涵与实践要求

    马欣睿;

    “三个务必”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重要法宝,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三个务必”分别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优良作风和本领要求,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指向明确的结构体系和有机整体。“三个务必”蕴含的时代价值历久弥新,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观、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意义。发挥“三个务必”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和效能,要科学理解“三个务必”的理论意义,建立健全“三个务必”的体制机制,有力推动“三个务必”的话语传播,进而为“三个务必”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落到实处提供坚实保证。

    2024年06期 v.29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理论陇军

  • 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

    王小鹏;

    文章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并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整体处于磨合阶段,河西走廊地区处于耦合阶段,甘南与陇南地区局部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地域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推动农业经济与生态的协同、促使现代农业体系形成结构良性共振、强化县域单元农业协作成为未来阶段的重要举措。

    2024年06期 v.29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陇南红色文化资源助力地方乡村振兴的价值与策略

    关薇;

    甘肃陇南地区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资源基础和精神动力,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以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深挖红色文化内涵,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策略,使其高质量融入陇南地区的乡村振兴。通过推进红色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红色文化引领乡风建设,厚植文化自信;创新运用“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遗产保护利用,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多措并举,确保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并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2024年06期 v.29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陇南红色文化资源助力地方乡村振兴的价值与策略

    关薇;

    甘肃陇南地区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资源基础和精神动力,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以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深挖红色文化内涵,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策略,使其高质量融入陇南地区的乡村振兴。通过推进红色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红色文化引领乡风建设,厚植文化自信;创新运用“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遗产保护利用,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多措并举,确保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并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2024年06期 v.29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陇南地方戏剧与乡村振兴的价值耦合及体系建构

    李海平;刘烜;

    陇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地方戏剧资源,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和藏羌文化交融共生的典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剧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存在多维价值的耦合性,振兴戏剧文化可以有效契合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陇南地方戏剧文化振兴和体系建构需要从文化价值、传承体系、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索其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从而达到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

    2024年06期 v.29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陇南地方戏剧与乡村振兴的价值耦合及体系建构

    李海平;刘烜;

    陇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地方戏剧资源,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和藏羌文化交融共生的典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剧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存在多维价值的耦合性,振兴戏剧文化可以有效契合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陇南地方戏剧文化振兴和体系建构需要从文化价值、传承体系、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索其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从而达到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

    2024年06期 v.29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西北五省区汉语方言时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罗堃;王菲;

    西北五省区汉语方言时体研究成果丰硕,核心研究议题包括特色时体形式描写、时体形式比较、时体系统特征探索、时体与情态等四个方面内容。现有成果存在的问题是:多为单点描写,系统性研究不多,描写精细度有所欠缺。未来研究应关注上述问题,进一步强化时体表达形式的深度描写,推动时体表达形式的多维比较,充分发挥本地学者的智慧和力量,以推进西北方言时体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2024年06期 v.29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甘肃泾川方言声韵调系统及特点研究

    孙依晨;

    泾川位于甘肃省东部,根据地理位置和语音特点,泾川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里的陇东小片,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泾川境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和语音实验的方法,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归纳总结了泾川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及特点,可以为全面研究泾川方言提供借鉴。

    2024年06期 v.29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华美食译名中跨语言的反语言传播与跨反语言的语言传播研究

    展露露;

    民以食为天,食物作为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是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国家的食物由于其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体现出不同的特色。中国美食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名片,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研究以中华美食文化英译为切入点,从社会语言学中的语言变异理论出发,尝试找到跨语言的反语言传播与跨反语言的语言传播之间的有效管道,使传播活动中的“语言”、“反语言”、“翻译”与“传播”四要素都能够更好地助力翻译传播潜能,通过跨语言与跨反语言传播,促进语言与反语言的互动与融合,让“语言”、“反语言”、“翻译”与“传播”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影响力和新质传播力。

    2024年06期 v.29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史研究

  • 《老子》“上德不德”疏论

    高原;

    只有提倡顺应人性的自然而然的“德”,才能建立恒久的“德”。违背自然的、不自然的一切追求,终究是不可持续的,一定意义上回归自然永远是生活的重要追求。中外历史上,许多“道德”的提倡不可谓不好,但结果却都并不理想,并未尽遂人所愿,原因或是与那些道德的提倡与操作悖离了人性、欠缺自然有关。千年之后,提倡“上德不德”的老子“无为自然”的智慧依然令人惊叹,这种推崇“不德”之“德”的理念十分超越世俗常人的思维,典型地体现了道家在否定中肯定、在退却中前进的减法式智慧。对后世之人来说,关注这种自然而然的道德提倡与道德操作的智慧是大有意义的。

    2024年06期 v.29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奇巧”叙事与现实主义小说美学原则的新探索——陆军小说《诗酒忘年华》阅读札记

    白晓霞;

    在某种具有规约性、传承性意味的重视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西北文化语境中,甘肃定西作家陆军完成了他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诗酒忘年华》。陆军多元的社会身份使得小说文本面貌在宏观上具有了官场小说、知识分子小说、乡土市井小说的立体质感;微观去看,正是因为细节描写、双线结构、倒叙手法的加持,小说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最值得注意的是,作家运用“奇巧”手法塑造了张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勤奋而善于思考的作家对现实主义小说美学原则的一些新探索。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奇特诗酒”成就的人物形象:现实主义精神的别样处理;2.“巧合到真实”的文本细节:典型人物的传奇化呈现;3.“巧思而成”的双线结构:从哲学路径追求思辨价值。

    2024年06期 v.29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奇巧”叙事与现实主义小说美学原则的新探索——陆军小说《诗酒忘年华》阅读札记

    白晓霞;

    在某种具有规约性、传承性意味的重视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西北文化语境中,甘肃定西作家陆军完成了他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诗酒忘年华》。陆军多元的社会身份使得小说文本面貌在宏观上具有了官场小说、知识分子小说、乡土市井小说的立体质感;微观去看,正是因为细节描写、双线结构、倒叙手法的加持,小说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最值得注意的是,作家运用“奇巧”手法塑造了张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勤奋而善于思考的作家对现实主义小说美学原则的一些新探索。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奇特诗酒”成就的人物形象:现实主义精神的别样处理;2.“巧合到真实”的文本细节:典型人物的传奇化呈现;3.“巧思而成”的双线结构:从哲学路径追求思辨价值。

    2024年06期 v.29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论晚明党争对《桃花扇》创作的影响

    马甜;

    清初剧坛因受明清易代和晚明党争的影响,涌现出了一大批反映党派互攻和权奸误国主题的传奇剧。孔尚任的《桃花扇》即为其中之一。《桃花扇》在题材选择、主题意蕴、艺术特色等方面,与以往传奇剧相比,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来说,剧本由取材于历史转向取材于时事,由取材于爱情转向取材于政治;思想主题一反传统戏剧“大团圆”作结的写作套路,更加注重文本的悲剧书写;写作手法和人物性格也开始从虚构性转向纪实性,从单一性转向复杂性。《桃花扇》在各个方面的新变,正是晚明党争影响下的产物,体现了时事剧与党争二元互动的独特现象。

    2024年06期 v.29 65-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山海经》物占神话探赜

    边思羽;

    物占在我们先民的原始生活中广泛存在,《山海经》《周易》《尚书》《左传》《吕氏春秋》等典籍中都有关于原始物占的记载。文章通过梳理《山海经》中的物占神话,认为《山海经》物占神话具有以奇形怪状的动物为物象、其中的预示与征验均指向集体、所兆示的多为灾难性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等特点,并挖掘了《山海经》物占神话的文化内涵。

    2024年06期 v.29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3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古籍中的“钵阐布”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才绒布;扎毛吉;

    《旧唐书·吐蕃传》和《新唐书·吐蕃传》等汉文古籍中记载有吐蕃“钵阐布”这么一种称谓,藏学界围绕“钵阐布”的藏文对应词、所指的历史人物是否为吐蕃时期的一种职官称谓等问题,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见解和争议。笔者查阅大量汉藏古籍文献,进行对比研究,从语音学和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就上述争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古籍中的“钵阐布”是藏文“dpal chen po”的音译,是吐蕃僧相勃阑伽·允丹的尊号。

    2024年06期 v.29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古籍中的“钵阐布”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才绒布;扎毛吉;

    《旧唐书·吐蕃传》和《新唐书·吐蕃传》等汉文古籍中记载有吐蕃“钵阐布”这么一种称谓,藏学界围绕“钵阐布”的藏文对应词、所指的历史人物是否为吐蕃时期的一种职官称谓等问题,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见解和争议。笔者查阅大量汉藏古籍文献,进行对比研究,从语音学和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就上述争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古籍中的“钵阐布”是藏文“dpal chen po”的音译,是吐蕃僧相勃阑伽·允丹的尊号。

    2024年06期 v.29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碰撞与调适中的经济交流:洪武至正统时期明蒙经济关系探析

    苏晓红;

    洪武至正统时期,明蒙经济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这与该时期明蒙政治关系未能得到真正改善以及明蒙双方的政策密切相关。尽管如此,明蒙之间还是进行了一定的通贡互市贸易及文化交往。明朝方面,意图通过通贡互市关系的建立和维系控制漠北蒙古各部;而蒙古方面,亦基于自身实力的消长之变化,采取了明智的应对之策,特别是在经济和军事上以灵活多变与明进行周旋。于是,明蒙经济贸易关系便在明蒙矛盾和调适中产生、发展,且以跌跌撞撞的形式前行。研究洪武至正统时期明蒙之间的朝贡贸易关系及其产生之根源,对于深入认识“土木之变”前明蒙关系走向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2024年06期 v.29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碰撞与调适中的经济交流:洪武至正统时期明蒙经济关系探析

    苏晓红;

    洪武至正统时期,明蒙经济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这与该时期明蒙政治关系未能得到真正改善以及明蒙双方的政策密切相关。尽管如此,明蒙之间还是进行了一定的通贡互市贸易及文化交往。明朝方面,意图通过通贡互市关系的建立和维系控制漠北蒙古各部;而蒙古方面,亦基于自身实力的消长之变化,采取了明智的应对之策,特别是在经济和军事上以灵活多变与明进行周旋。于是,明蒙经济贸易关系便在明蒙矛盾和调适中产生、发展,且以跌跌撞撞的形式前行。研究洪武至正统时期明蒙之间的朝贡贸易关系及其产生之根源,对于深入认识“土木之变”前明蒙关系走向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2024年06期 v.29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艺术

  • 新质生产力赋能陇南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态势、新挑战和新路径——以陇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中心

    王淏清;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驱动力,文旅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势必成为未来文旅发展的新态势。因此构建以陇南地域文化为核心的发展体系,以“加快科技创新,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文化创新,建构‘科技—文化—旅游’的桥梁;健全人才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旅人才;坚持绿色创新,塑造文旅产业绿色生产力”为主要路径,真正实现陇南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06期 v.29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质生产力赋能陇南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态势、新挑战和新路径——以陇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中心

    王淏清;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驱动力,文旅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势必成为未来文旅发展的新态势。因此构建以陇南地域文化为核心的发展体系,以“加快科技创新,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文化创新,建构‘科技—文化—旅游’的桥梁;健全人才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旅人才;坚持绿色创新,塑造文旅产业绿色生产力”为主要路径,真正实现陇南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06期 v.29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结构布局与情绪表现的有机融合——以亨利·迪帕克艺术歌曲《往昔的生活》为例

    韦亦珺;

    《往昔的生活》是迪帕克创作的最后一首艺术歌曲,反映出迪帕克当时的创作观念、思想和手法的变化,也充满作者对理想梦境般生活的渴望,深层次体现出作曲家对人生的思考。以亨利·迪帕克艺术歌曲《往昔的生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结构布局分析与各段落情绪表达之间的关联分析,解析《往昔的生活》作品内涵的同时,试图对演唱实践中的声乐技巧和情绪把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2024年06期 v.29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结构布局与情绪表现的有机融合——以亨利·迪帕克艺术歌曲《往昔的生活》为例

    韦亦珺;

    《往昔的生活》是迪帕克创作的最后一首艺术歌曲,反映出迪帕克当时的创作观念、思想和手法的变化,也充满作者对理想梦境般生活的渴望,深层次体现出作曲家对人生的思考。以亨利·迪帕克艺术歌曲《往昔的生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结构布局分析与各段落情绪表达之间的关联分析,解析《往昔的生活》作品内涵的同时,试图对演唱实践中的声乐技巧和情绪把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2024年06期 v.29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中上游流域史前彩陶装饰艺术探源

    杨敏;

    从彩陶艺术的起源入手,深入分析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不同文化背景下彩陶装饰的特点。在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的彩陶装饰以鱼纹为主,而庙底沟类型的花叶纹成为关键元素。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以旋涡纹为典型,半山类型的彩陶则出现了逐渐抽象化的神人纹。齐家文化彩陶装饰以几何纹样为主,线条简洁而富有节奏感。通过研究这些彩陶装饰艺术,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黄河中上游史前社会的文化交流和艺术演进,不仅有助于揭示审美起源和发展的脉络,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灵感源泉,同时也为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024年06期 v.29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河中上游流域史前彩陶装饰艺术探源

    杨敏;

    从彩陶艺术的起源入手,深入分析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不同文化背景下彩陶装饰的特点。在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的彩陶装饰以鱼纹为主,而庙底沟类型的花叶纹成为关键元素。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以旋涡纹为典型,半山类型的彩陶则出现了逐渐抽象化的神人纹。齐家文化彩陶装饰以几何纹样为主,线条简洁而富有节奏感。通过研究这些彩陶装饰艺术,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黄河中上游史前社会的文化交流和艺术演进,不仅有助于揭示审美起源和发展的脉络,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灵感源泉,同时也为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024年06期 v.29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缘文化视域下敦煌题材电影的文化记忆复现与价值重构

    伏娆;

    电影作品所展现的地缘文化特性,具体反映在其普遍存在的叙事驱动力、具有辨识度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及彼此间共享的文化基因之上。敦煌题材电影集中于壁画重释、历史追忆、文物保护三个主题。在此基础上,塑造了一批以地缘文化的人格特质为标志的群体形象,其中有历史英雄和文物守护者两类形象。敦煌题材电影形成了以雅丹地貌、月牙泉等自然景观和莫高窟、市井民俗等人文景观为代表的标志性地理因素组成的表意性视觉图谱。敦煌题材电影所表现出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取向,一是寻求沿线人民文化共识,唤醒国家间政治互信、经济互通、文化互融的记忆,夯实与沿线国家的感情基础;二是展现人类对延续文明、保存文化记忆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此外,敦煌题材的电影作品致力于探索与地域特色相契合的表现技巧及视觉呈现效果,迎合了当代青年群体的审美趋势变迁。

    2024年06期 v.29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育教学

  • 数智时代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现实难题与新航向——基于TPACK理论的分析

    李艳红;曹伟;

    自2022年教育部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起,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径。然而,在乡村教育实践中,仍存在数字化设备落后、相关培训与学校数字化设备脱节、乡村教师自身提升意愿不强、乡村教师有机融合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能力较弱等问题,致使乡村教师数字素养难以提升,城乡之间数字教育存在现实隐忧。基于此,从TPACK理论的特征出发,提出以下对策:加强政策支持与实施,确保数字化设备建设;加强乡村教师在数智时代的角色认同,增强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意愿;“按需供给”,创建社区型乡村教师数智教育场域;开设相关培训,有效提升教师数字化知识技能与教育教学的整合能力。研究为数智时代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新航向。

    2024年06期 v.29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6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校师生良好尊重关系构建的价值、挑战及对策

    旦智多杰;丁文婷;

    尊重既是人的一种根本需要,也是一种追求,这使得尊重尤其是师生之间的尊重关系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促进师生积极交往的形成、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促进师生道德境界的提升。当前,由于观念上的误解、西方思维方式的裹挟、生命感的淡化以及相关概念内涵的任意扩充,给师生之间理想尊重关系的创建带来了挑战,影响了高等学校育人水平的提升。针对当前存在的诸多困境和挑战,笔者围绕回归教育本质、矫正归因缺陷、提升思想境界、加强文化自觉以及重视生命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构建良好尊重关系的具体对策。

    2024年06期 v.29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高校师生良好尊重关系构建的价值、挑战及对策

    旦智多杰;丁文婷;

    尊重既是人的一种根本需要,也是一种追求,这使得尊重尤其是师生之间的尊重关系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促进师生积极交往的形成、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促进师生道德境界的提升。当前,由于观念上的误解、西方思维方式的裹挟、生命感的淡化以及相关概念内涵的任意扩充,给师生之间理想尊重关系的创建带来了挑战,影响了高等学校育人水平的提升。针对当前存在的诸多困境和挑战,笔者围绕回归教育本质、矫正归因缺陷、提升思想境界、加强文化自觉以及重视生命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构建良好尊重关系的具体对策。

    2024年06期 v.29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鲁迅思想的当代性与鲁迅作品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马琰;

    鲁迅作品及其思想是当代中国重要的精神财富,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思政价值,是教育和赢得青年的重要教学资源。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对人性的关注与探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思考等思政元素,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注重内容安排、价值引领的同时,应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让文学作品中隐含的思政价值得以彰显和发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理想。文章中提供的鲁迅作品教学案例,注重思政元素的抓取和隐含思政效能的激活、释放,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要素的功能发挥,是鲁迅作品教学中课程思政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2024年06期 v.29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学前艺术教育策略

    宋健;

    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学前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幼儿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重要使命。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学前艺术教育,有利于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可以通过非遗游戏活动和主题探究活动,激活幼儿创新思维;将非物质文化手工艺融入学前教育,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活动,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024年06期 v.29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4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小学教师教科研可视化分析与动态趋势探索

    徐寒枝;孙志刚;

    研究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聚焦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可视化分析与动态趋势探索,通过对2000年至2024年间CNK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小学教育科研在过去二十多年间的显著进展与现存挑战。通过作者与机构共被引分析、构建词汇共现关系网络并开展关键词突现词分析,深入追踪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同时运用聚类算法,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剖析与论述。结果显示,虽然该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但合作机制与研究深度仍有待提升,中小学教育科研需加强机构间深度合作与作者间广泛协作,促进研究细致入微且持续稳定进行。此外,还应不断挖掘新的研究视角,积极探索未知领域,扩展研究热点,推动中小学教师教科研向多元化、深层次方向发展。

    2024年06期 v.29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社交媒体视阈下人际关系的解构与重塑

    冯雅清;

    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助力了人类传播空间的超时空,技术赋权下的“地球村”也因传播渠道的丰富多元而活跃空前,社交环境的变化引发了人际关系的解构与重塑。文章通过梳理社媒时代人际关系的起源、发展与变迁,从熟人网络与陌生人网络两个维度深度分析社媒时代多元人际关系解构原因,呈现了两类人群在不同交往目的驱使下线上线下亲疏远近截然相反的人际关系对比。通过对大量不同类别群体交往、个体交往交往动因与交往表征的比较,归纳总结了人际关系解构后重塑的特点,即身体的缺场但情绪在场、情感浅层交流增多但深层交流变少、前台表演性增强而人际关系逐渐淡漠疏离,揭示了社媒时代强线上交际伴生下的人际关系疏离危机,并基于人类交际初衷的立场表达了对未来人际关系健康发展的乐观展望。

    2024年06期 v.29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4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