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师学报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探析

    魏陈诺;范梦宇;徐俊;

    2023年10月,党中央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由此,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体系逻辑严密,其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思想,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赓续于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实践,孕育于习近平总书记个人丰富的实践经历。在新时代新征程,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24年04期 v.2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理论陇军

  • 甘肃历代《论语》类古籍考述

    丁桃源;

    甘肃历代《论语》类古籍有39种,目前版本可考者有五种:唐韩愈、李翱《论语笔解》,清安维峻《四书讲义》,清刘尔炘《果斋一隙记》,清慕寿祺《四书讲义》,清朱秉衡《论语类纂》。文章考述五种古籍版本、成书、内容及价值,以了解甘肃论语学成就。

    2024年04期 v.29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双碳”目标视角下陇南特色农产品包装绿色发展问题研究

    魏颖艳;

    “双碳”新发展格局战略目标下,大力推广碳标签是提高农产品包装绿色发展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立足陇南农产品绿色包装与市场销售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索陇南特色农产品绿色包装发展问题。通过开拓碳标签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包装为载体,传播地域文化与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消费者关注碳减排的必要性,推动商户减碳,并提出陇南特色农产品绿色包装的实践重点、路径和发展思路,使农产品价值进一步扩大,对促进区域经济开放及地域文化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4期 v.29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语言学研究

  • 甘肃环县甜水话古清、次浊入声字的今读调类及其成因

    谭治琪;

    环县甜水镇位于甘宁两省区交界处,其方言处于中原官话秦陇片和兰银官话银吴片交界地带。古清、次浊入声字在甜水话中多数归阳平,少数归阴平、上声、去声。古清、次浊入多数读阳平是甜水话区别中原官话秦陇片陇东小片的一个重要语音特征,其形成跟兰银官话银吴片方言的接触影响有关;少数读上声、去声,可能由普通话、近代汉语声调及词调的影响造成。

    2024年04期 v.29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秦陇方言中连-介词“连”的语法意义

    王殿明;

    秦陇方言中“连”的名词、动词功能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但作介词、连词时在语音和功能方面,与其他方言片区有同有异。在秦陇方言中,“连”的语音和连-介词功能体现在不同的功能之间的历时性发展的延续和共时性存在的相互联系,是秦陇地区悠久的先周文化和秦文化的历史文化独特性和作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文化融合性所产生的语言现象。秦陇方言中连-介词“连”的来源首先是由伴随义动词虚化而来,也就是由“伴随”义动词转化为“连带”义动词,再转化为“伴随”义介词到并列连词;或由“伴随”动词直接虚化为伴随介词或并列连词。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秦陇方言中的连-介词“连”的多功能模式和语法化路径作了描述。

    2024年04期 v.29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丝路民歌“花儿”译介中的丰厚翻译现象

    赵紫渊;

    英译本《花儿——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歌谣》旨在向英语世界译介世界非遗民歌“花儿”。书中对“花儿”的译介主要采用了丰厚翻译的策略。其中,该书丰厚翻译的形式包括译前概论式介绍、译后段落式评析、脚注、插图、注音原文附录等;丰厚翻译的对象包括“花儿”的概论性背景信息,如“花儿”的起源、发展、流派、主题、方言特色、比兴修辞、形式特点、民族特色等,“花儿”英译中难以保留的特征,如其方言“土味”、音韵、形式特征等,还有译文读者难以理解的文化意象;其丰厚翻译的程度多为“厚”译、“较厚”翻译,偶尔也出现“超厚”翻译。该书的丰厚翻译打造了“花儿”的多维认知空间,方便译文读者充分、深入地了解“花儿”及“花儿”之美。

    2024年04期 v.29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文学研究

  • 改革创新的生产偶像、社会图景与时代精神展现——以《风吹半夏》为考察对象

    贾永平;

    根据著名作家阿耐的《不得往生》改编而成的电视剧《风吹半夏》,讲述了主人公许半夏等民营企业家群像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围绕钢铁贸易展开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运用文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对该剧进行考察,可以发掘出与时下的女子图鉴剧相异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主题思想,具体可以概括为改革创新的生产偶像、社会图景与时代精神。《风吹半夏》中显现出来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助于激发人民大众奋斗创业的热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4年04期 v.29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2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1920年代王海帆思想境况述论

    贾伟;

    文章对清末民国时期陇中文人王海帆在1920年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状况作了溯源式考察。作为受传统儒家理学思想和经世观念浸润的王海帆,在1920年代的著述中鲜明表现出对传统逝去的哀叹、无法“用世”的伤怀及对新学(西学)的激烈反对;其原因在于王海帆是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他的思想状况与所处的晚近社会意识形态的剧变有着深刻的联系,而其深层原因则是时代境遇与身份认同之间产生的错位导致了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困境。

    2024年04期 v.29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多仁班智达传》的成书背景与史料价值

    娘毛吉;

    《多仁班智达传》是清代西藏地方噶伦多仁·丹增班觉根据自己家族四代最有影响力的成员经历所撰写的贵族世家纪实。作为清代少有的世家纪实类文本,该书以“阿尔布巴事件”后颇罗鼐郡王执政为时代背景,记述了整整一个甲子内贵族家庭的大事小情,同时也对十八世纪西藏社会历史作了详尽的记载。基于此,文章对该书作了较为详尽的探析:在介绍传记作者的基础上,分析撰写缘起与目的,探究撰写的历史背景从而复原清代撰写世俗人物传记风气兴盛的原因,进而着重分析这本家族史独特的史料价值,以此指明该书对后世研究西藏历史、宗教、家庭生育机制、流行病的预防以及民俗学等方面具有的极高史料参考价值。

    2024年04期 v.29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督山伯爵》的空间叙事研究

    牛慧;

    小说《基督山伯爵》是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仲马创作的一部以复仇为主题,探讨人性与命运的宏大叙事杰作。文章以空间叙事学为理论依据,从动态的空间叙事构建情节发展、空间流转承载主题表达以及叙事结构凸显故事浪漫主义传奇色彩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空间在《基督山伯爵》中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所,更是情节推进、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作品中空间叙事的系统分析,揭示了空间叙事如何服务于整个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思想内涵,增进了对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同时提供了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心灵的深刻洞察。

    2024年04期 v.29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8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评刘亮程散文集《我的孤独在人群中》

    甘林全;

    2023年,著名散文家刘亮程出版了散文集《我的孤独在人群中》,他延续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等散文集中对新疆地区村庄的书写主题,作者在“一个人自言自语”中准确地“把住”了孤独、“慢”哲学、记忆等“把不住的事体”,完成了对新疆村庄自然万物的赋形与赋魅,也建构出独具艺术魅力的“村庄”文学世界。

    2024年04期 v.29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弼“得意忘象”美学思想的内涵、启示与效应

    柴源;

    王弼提出了“得意忘象”的命题,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美学思想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从内涵来看,他基于魏晋时期的政治背景与精神语境,将言、象、意三者相互交融、难以分割的文辞关系,向关注内在人格、追求精神独立、解放与超越的美学思想进行转变。从启示来看,“得意忘象”为艺术本体、审美观照以及艺术形式与整体间关系的探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具有三重向度的美学思想为探寻人性的独立与艺术创作的自由奠定依据。从效应来看,王弼的思想依托于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蕴含着人格之美与生态之美,体现在对“圣人”人格的塑造以及追求自然之美的艺术创作中。

    2024年04期 v.29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0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教育教学

  •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逻辑起点探析

    宋彩琴;吕尚睿;

    逻辑起点是探寻一门学科内在规律的出发点。关于初等教育学学科逻辑起点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明晰化。只有明确初等教育学的学科逻辑起点,才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初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通过文献检索和文本分析,对初等教育学学科分化、小学教育活动特点及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解析及论证,小学儿童学习符合逻辑起点质的规定性,是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2024年04期 v.29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新文科背景下文史哲融合的国学经典类课程改革——以兰州城市学院“国学经典导读”课程为例

    冯玉;

    新文科建设不仅是学科融合的理念,也是金课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契机与动力。在新文科背景下,国学经典导读类的课程更易于打破专业壁垒,将文学、史学、哲学、文献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来夯实学生的国学功底。该课程改革聚焦新时代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融入点,探讨了在课程内容方面如何讲解文本的文学元素、发掘其史学价值、解读其哲学内核,提出了更具体、更细化的教学内容模块,推进了传统文科课程在新时代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并初步实现了跨专业的成果推广。

    2024年04期 v.29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2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向度及协同育人的进路

    刘文华;

    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协同育人的目标、功能和规律上具有同一性,同时又在发展历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体现了差异性。要提升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需要思想认识方面协同共识,规章制度方面协同保障,师资队伍方面协同发力。

    2024年04期 v.29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考古学通论课程思政育人的多维度探究

    赵桐华;

    考古学通论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历史史实,以此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通过考古学通论课程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文化自信、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实现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育。

    2024年04期 v.29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大思政”视域下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党存红;

    讲好红色故事对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面存在红色故事资源分布点多面广,缺少协同机制;内容以图片文字形式为主,缺少有新意的微视频等多媒体学习资源;缺少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教学案例等问题。“大思政”视域下应让展馆中的红色文物和遗产“活”起来,建议全国各高校和红色展馆等多部门协同系统梳理红色故事资源,充分挖掘整理共享全国各地的红色故事资源,形成有效的整理和分享机制;加强红色故事资源的内涵挖掘,结合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主题内容,开发系列的红色故事教学案例库;创新融入方式,充实线上教学资源,活用网络课堂,讲好红色故事。

    2024年04期 v.29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6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微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赖林;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案例和生动素材。信息时代,微信、微博和抖音等微媒体平台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高校应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提高思政课教师利用微媒体资源的意识,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借助微媒体这一“教育阵地”,弘扬红色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运用微媒体平台资源,开展红色文化线上教学,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组织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赓续红色基因,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以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2024年04期 v.29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大学生群体研究专题

  • 生育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生育意愿的代际影响

    张玉堂;杨斌芳;侯彦斌;

    文章以某高校大学生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探讨生育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生育意愿的影响以及父母的生育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生育意愿的代际影响。结果发现:(1)父母的平均生育意愿为1.50个孩子,实际生育数为2.29个孩子,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为1.04个孩子。(2)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与其父亲、母亲的生育意愿间的相关均不显著;父亲与母亲生育意愿间的相关也不显著;母亲的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行为间的相关不显著;但父亲的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行为间呈显著的正相关。(3)VOC~+对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有正向预测作用;VOC~-对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有负向预测作用。(4)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与父亲的生育价值观之间的相关不显著,但与母亲的生育价值观间的相关显著;父亲的VOC~+对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没有正向预测作用,VOC~-也没有负向预测作用;母亲的VOC~+对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有正向预测作用,但VOC~-却没有负向预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有启示意义。

    2024年04期 v.29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4K]
    [下载次数:8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的干预策略研究

    王心亮;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的干预策略。研究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提出通过培养积极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树立希望和乐观的未来取向、提升韧性等干预手段,促进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旨在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整体竞争力。文章强调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路和方法。

    2024年04期 v.29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6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文化艺术

  • 延安时期红色歌曲的生成逻辑、艺术风格与艺术价值

    钱京涛;江伟;

    红色歌曲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以歌颂党的领导、弘扬革命精神、赞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等为主题的一种新的艺术类型。延安时期的红色歌曲,以其简洁明快的旋律、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对革命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红色歌曲融入民间音乐元素,使其更具魅力和感染力。这些歌曲不仅记录了历史风貌和人民情感,不仅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对激励今天的青少年和人民投身民族复兴大业,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024年04期 v.29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以“暗箱”对维米尔绘画的影响思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张娇;

    17世纪荷兰绘画呈现出艺术与科学的密切联系,艺术家借用科学手段来进行艺术创作。尤其是画家维米尔的绘画更加能够体现这一趋势,当代的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试图还原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过程。文章在已有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思考,“暗箱”作为一种科学仪器,为荷兰艺术家绘画风格带来深远影响的同时,揭示出艺术史发展过程中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

    2024年04期 v.29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9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多维探源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意蕴的当代性揆诸

    张啸鹏;赵继龙;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向度,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从历史发生学、内容诠释学以及理论传承的视角进行探赜,便会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解读中国实际的理论典范:即马克思恩格斯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读中国问题的开拓者,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问题的最初体现。新时代背景下,以科学方法探源“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价值,有助于还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思想遗产、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进而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新的学理支持。

    2024年04期 v.29 130-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3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编辑学

  • 学术期刊论文参考文献著录差错例释及应对策略

    黄曦瑶;

    以GB/T 7714—2015 《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为依据,笔者结合编辑工作实践,阐述了参考文献的作用,对来稿中参考文献著录存在的常见差错进行了分类,并分别列举实例进行分析,最后从作者、编辑、编辑部的角度给出了应对策略,以期能够提高作者、编辑对参考文献著录规范化的重视程度,提升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和学术水平。

    2024年04期 v.29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投稿须知

    <正>一、投稿要求1.字数与复制率。论文论点明确,内容充实,数据可靠,文字精练,语言通顺。来稿以6500~8000字为宜,重大题材的文章不超过10000字。文章的复制率要求为20%以内。2.标题与作者信息。(1)论文要求题名简明、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2)提供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注明至二级单位)、邮编、所在城市名;(3)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类别、名称及编号(不超过2个);(4)作者简介内容依次为: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电话、电子信箱、详细通信地址和邮政编码等。

    2024年04期 v.29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