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永平;
根据著名作家阿耐的《不得往生》改编而成的电视剧《风吹半夏》,讲述了主人公许半夏等民营企业家群像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围绕钢铁贸易展开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运用文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对该剧进行考察,可以发掘出与时下的女子图鉴剧相异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主题思想,具体可以概括为改革创新的生产偶像、社会图景与时代精神。《风吹半夏》中显现出来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助于激发人民大众奋斗创业的热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4年04期 v.29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2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贾伟;
文章对清末民国时期陇中文人王海帆在1920年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状况作了溯源式考察。作为受传统儒家理学思想和经世观念浸润的王海帆,在1920年代的著述中鲜明表现出对传统逝去的哀叹、无法“用世”的伤怀及对新学(西学)的激烈反对;其原因在于王海帆是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他的思想状况与所处的晚近社会意识形态的剧变有着深刻的联系,而其深层原因则是时代境遇与身份认同之间产生的错位导致了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困境。
2024年04期 v.29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娘毛吉;
《多仁班智达传》是清代西藏地方噶伦多仁·丹增班觉根据自己家族四代最有影响力的成员经历所撰写的贵族世家纪实。作为清代少有的世家纪实类文本,该书以“阿尔布巴事件”后颇罗鼐郡王执政为时代背景,记述了整整一个甲子内贵族家庭的大事小情,同时也对十八世纪西藏社会历史作了详尽的记载。基于此,文章对该书作了较为详尽的探析:在介绍传记作者的基础上,分析撰写缘起与目的,探究撰写的历史背景从而复原清代撰写世俗人物传记风气兴盛的原因,进而着重分析这本家族史独特的史料价值,以此指明该书对后世研究西藏历史、宗教、家庭生育机制、流行病的预防以及民俗学等方面具有的极高史料参考价值。
2024年04期 v.29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牛慧;
小说《基督山伯爵》是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仲马创作的一部以复仇为主题,探讨人性与命运的宏大叙事杰作。文章以空间叙事学为理论依据,从动态的空间叙事构建情节发展、空间流转承载主题表达以及叙事结构凸显故事浪漫主义传奇色彩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空间在《基督山伯爵》中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所,更是情节推进、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作品中空间叙事的系统分析,揭示了空间叙事如何服务于整个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思想内涵,增进了对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同时提供了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心灵的深刻洞察。
2024年04期 v.29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8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甘林全;
2023年,著名散文家刘亮程出版了散文集《我的孤独在人群中》,他延续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等散文集中对新疆地区村庄的书写主题,作者在“一个人自言自语”中准确地“把住”了孤独、“慢”哲学、记忆等“把不住的事体”,完成了对新疆村庄自然万物的赋形与赋魅,也建构出独具艺术魅力的“村庄”文学世界。
2024年04期 v.29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柴源;
王弼提出了“得意忘象”的命题,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美学思想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从内涵来看,他基于魏晋时期的政治背景与精神语境,将言、象、意三者相互交融、难以分割的文辞关系,向关注内在人格、追求精神独立、解放与超越的美学思想进行转变。从启示来看,“得意忘象”为艺术本体、审美观照以及艺术形式与整体间关系的探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具有三重向度的美学思想为探寻人性的独立与艺术创作的自由奠定依据。从效应来看,王弼的思想依托于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蕴含着人格之美与生态之美,体现在对“圣人”人格的塑造以及追求自然之美的艺术创作中。
2024年04期 v.29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0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