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师学报

语言学

  • 妙在得意可忘言——古代诗文中的数词辞趣研究

    周奉真;

    古代诗文中曾有大量的数词运用,历史上的研究者未能将这些诗文中的数词放在语言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的广阔背景之下进行研究,而只拘泥于数词本身提供的表面信息,进行任性武断的附会,对许多古籍文献进行了穿凿附会式的解释,在历史上产生了一些误解,形成了诸多的文墨公案,以至聚讼不已,莫衷一是。前辈学者钱钟书先生别具慧眼,将这种诗文中的数词放在修辞逻辑范畴进行了探索。现拟踵武前贤,征引众多的例证就诗文中同时使用两个或更多的数词的修辞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历代文坛雕龙圣手,在诗文中既用数字而又不实用数字,在数字之外新增语义信息,在表达句意的同时,创造性地完成了数词间妙趣的结合,最终诉诸于人以美感的匠心。同时,归纳经过历代文学家长期实践,业已发展完善形成的数词修辞格式。

    2022年04期 v.2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中方言对《红楼梦》副词用法的传承

    孙立新;

    关中方言从《红楼梦》里传承了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等的副词用法,如“生”有“很”的意思,“共总/通共”是“一共”的意思,“成年”的“成”跟“整”同义,“看”具有阻断意味,是“注意别(给)”的意思,“亏得/多亏”是“幸亏”的意思。

    2022年04期 v.27 9-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7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释敦煌碑文“曳履”词

    常萍;

    敦煌碑文中“曳履”一词的意义不是《汉语大词典》解释的“拖着鞋子,形容闲暇从容”,而是指穿上丝履,当朝为官。《汉语大词典》关于“曳履”的注释可作补充修改。

    2022年04期 v.27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叠式名词的跨方言考察

    张华;

    重叠式名词在官话方言、晋语、湘语和部分吴语、赣语、闽语中都有分布。AA式重叠是各方言中最基础的结构类型,结构上最为能产,数量上最占优势,使用上也最为稳定。在很多方言区,AA式与AAX式同时存在,AAX式晚于AA式出现,这在汉语方言中有所验证。在汉语里,重叠不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构词手段,而且是汉语双音化的重要手段。

    2022年04期 v.27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的方法论意义

    姜奕杉;柳菁;

    术语是话语权建立中的重要一环。建立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体系,旨在通过系统方法论指导,构建方法论、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及翻译技巧的术语方法论体系,规范翻译过程中的术语概念阐释、语言资源选择、术语翻译标准化过程以及术语传播与效应,基于中国特色术语的本质特征及术语传播的适应及需求,最终获得译名概念准确、语符得体与交际适用的规范化术语。术语翻译规范化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并实施术语解释、塑造和规范等话语功能,并最终掌握术语翻译自主权和话语权。

    2022年04期 v.27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下载次数:8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化境”论观照下中国古诗英译美学探析——以《琵琶行》英译为例

    路有有;

    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相承,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播使者。作为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唐诗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长篇叙事诗,更是展现诗词之“意”“音”“形”三个维度平衡美的巅峰之作;“化境”论是文学大家钱钟书的核心翻译理论,植根并发展于中国传统译论,极具中国特色,对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研究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从“化境”论视角对中国古诗词英译美学的分析研究既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检验和发展,也是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政策的积极回应,通过将中国古典文化推向世界舞台,让更多人广泛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将有益于消除译语读者对传统中国文化美学理解的壁垒,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助力中国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建设。

    2022年04期 v.27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下载次数:9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色旅游汉英平行语料库的构建与翻译应用研究

    陈伟;

    语料库翻译学对翻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该研究收集整理了红色经典名著Red Star over China和The Unfinished Revolution in China,以及甘宁地区其他有关红色旅游的英汉双语文本,使用雪人CAT软件对齐英汉句子,构建了红色旅游汉英平行语料库,再利用平行语料库软件CUC_Paraconc V0.3的检索功能,通过语料检索、语内语际对比和译文重构等翻译手段,将其应用于红色旅游的人名地名、文化负载词、口号标语和句群等方面的翻译。实践证明,基于双语语料库的翻译节约了翻译时间,使得译文更加标准规范,更贴近目标语的表达习惯,有利于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

    2022年04期 v.27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0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文史研究

  • 西北多民族文学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白晓霞;

    从纵向文化史来看,西北多民族文学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革命历史基础;从文本个案来看,西北多民族文学的创作实践中饱含着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从作家主体性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始终是西北多民族文学的赤诚红心。综合来看,在文化、文本、思想、田野的多维立体空间中,近现代以来西北多民族文学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淳厚坚定。作为新时代的文学写作者和研究者,铸牢、传承和弘扬文学经验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为我们的学术使命和文化责任。

    2022年04期 v.27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9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阿尼嘎萨》的结构语义学阐释——“神蛙丈夫”型民间故事的个案解析

    魏红霞;

    格雷玛斯的结构语义学对分析民间故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运用这一叙事理论从叙事角色、叙事程序、叙事模式、语义符号矩阵等几个方面分析白马藏族“神蛙丈夫”型民间故事《阿尼嘎萨》,揭示文本表层之下所隐含的白马藏族民族精神、族群历史记忆、与周边藏羌汉等民族的交流融合等深层叙事内涵。

    2022年04期 v.27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3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云游》的探寻主题分析

    李韶华;

    《云游》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代表作之一。《云游》创造性地将西方文学的探寻母题与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困境结合,并将探索的足迹引入人的身体内部,这不仅使该作成为首部探索人体的诺奖获奖小说,也为《云游》在寻找新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寻找爱的真谛、寻找生命的意义等方面的探索注入了新视角和新血液,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2022年04期 v.27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6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空间叙事视域下的余华《文城》解读

    孙信信;

    《文城》是余华面向现实转型的又一新作,向我们描绘了“文城”充满深刻寓意的空间以及空间元素。这些空间看似只是充当人物活动背景而出现,实则是作家将人物活动、情感、权力等巧妙融合的产物。从空间叙事角度,主要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等理论去观照小说中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揭示时代背景下社会风貌、人的生存状态、社会关系等,从中可以看到余华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复杂人性的审视以及历史文化的思考。

    2022年04期 v.27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5K]
    [下载次数:15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边城》爱情悲剧的成因

    高建国;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悲剧,已有不少著作和文章进行论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细读方法,运用创伤理论,进一步探究翠翠爱情悲剧的成因——失去女儿的创伤:老船夫对翠翠爱情的延宕;时代创伤对傩送的挤压及失去父母的创伤:翠翠的害羞与沉默,一起扼杀了翠翠的爱情。

    2022年04期 v.27 64-6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2K]
    [下载次数:2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武都朝阳洞石窟调查与研究

    王百岁;

    朝阳洞现存明、清窟龛24个,清壁画3幅,明、清、民国碑4通,玉皇殿和瑶池宫存部分清题壁文字。洞窟或开凿于唐贞观年间,至宋代形成规模。儒、释、道造像并存于石窟中,相互对立又相互融通,和谐相处,故朝阳洞石窟属三教合一石窟。朝阳洞石窟对于研究三教及三教合一、宗教石窟、社会历史、地理交通、民族关系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022年04期 v.27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1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教育与教学

  • “双育”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研究

    吕海芬;杨蕊;

    在“育人+育才”的“双育”培养模式下,通过课程思政教学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培养出德才双优的技能型人才,是当下职业院校的主要责任,也是摆在相关任课教师眼前的一大课题。文章以高职财会类专业课程教学为例,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概念混淆、缺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缺乏对课程思政统筹规划和科学的教学设计以及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方面明显缺失等问题,提出构建校企深入合作“双元”育人机制。通过充分挖掘专业知识技能中的思政元素、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形成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为实现道德素质与职业技能共同提高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可操作方案。

    2022年04期 v.27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线上线下混合式英语教师教育“金课”建设的现状、模式及路径

    邵晓霞;刘立红;张亚兰;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在于一流本科教育,而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的内核则在于建设符合“两性一度”标准的优质课程,亦即“金课”建设。英语教师教育课程作为大学外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其“金课”建设关系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以及英语教师教育类人才培养水平,也关乎我国基础教育中英语教育质量的提升。文章阐述了英语教师教育“金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其模式的构建及路径,旨在为外语教育管理者、外语教育研究者以及高等学校一线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研究提供思考方向,也为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师教育“金课”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2022年04期 v.27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6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甘肃民族地区小学生隔代陪读问题调查分析——以甘南州合作市为例

    杨晓琴;措茜草;

    民族地区农牧区家庭中的年轻男性外出务工或做生意、女性照顾家庭农牧业、祖辈或祖辈中的一个离家去孩子学校附近租房陪读,已成最普遍的家庭分工模式和应对工业化挑战的家庭策略。离家隔代陪读虽然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但优化家庭代际关系,陪读也是祖辈主动积极的选择;隔代陪读主要是给予孙辈基本生活的照料、学习习惯的监督、亲情希望的寄托,对孙辈心理发展、行为习惯、智力开发都有正性负性的影响。

    2022年04期 v.27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8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现路径探究

    陆祖惠;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思政教育形式,可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步推进,进而达成高校协同育人的教育目的。高职院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道德素养高尚、专业技术精湛的建设者的重任,因此,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是题中应有之意。目前全国各高职校为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做了诸多有实践意义的尝试,也在某种程度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文章围绕高职院校如何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途径展开相关的论述[1]。

    2022年04期 v.27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思维课堂构建

    剡婷婷;朱海丽;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为了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融合并有效渗透于英语课堂教学,本校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不断探索创新,构建了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思维发展”并重的大学英语思维课堂。通过创设真实有意义的语言教学情境,巧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基于具体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应用迁移已习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等策略。大学英语思维课堂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其学业成长和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2年04期 v.27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1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理论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研究——以“新闻学概论”课程为例

    冯雅清;

    以“新闻学概论”课程为例,文章探索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政治立场正确、道德品质高尚,有大局意识、人文情怀,时刻以党和人民利益为第一位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改革路径,尝试从修订教学大纲、精选配套教材,强化思政意识、拓展教学资源,加强课堂实践、开辟多元课堂等方面入手,突出顶层设计,优化育人手段,以期达到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

    2022年04期 v.27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5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杨佳菱;

    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文化程度等因素,制约了民族地区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在财务信息化建设方面未达到全国高校平均水平。基于此,文章着重分析了当前民族地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财务报销信息化程度低、财务人员信息化水平低、内控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创建网上报账系统、注重财务人员信息化培养、完善财务内控制度等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分别从工作效率、内控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2022年04期 v.27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尚敏;

    在当前的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沿袭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对现代大学生的培养要求,高校舞蹈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舞蹈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传达,更需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和发展加以重视,助力学生真正成为优秀的专业舞蹈人才。以当前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意义为切入点,分析了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和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实现高校舞蹈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培养提出了一些策略。

    2022年04期 v.27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5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文化艺术

  • 论陇蜀“河池小曲”的分类及曲调特征

    李晓莉;蒲向明;

    “河池小曲”因陇蜀要地古河池县(今陇南徽县)而得名,历史悠久,在流传地区有着丰厚的群众基础。其内层结构,主要表现在文字结构和曲式结构上。从文字结构上看,河池小曲多属分节歌形式,曲词格式多为七字式,兼有长短句式,加上衬字的丰富多变和格律化,用词凝练、音律和谐,极好地支持了婉转流畅的旋律。从曲式结构上看,“一段体”单节歌占相当比例,主要用以抒情,分节歌形式在思想内容上表现较为复杂。河池小曲分地域流布类、事象内容类两个大类,其曲调特征主要表现在调式、曲式结构、艺术表达、伴奏乐器等四个方面。河池小曲反映了在陇蜀地域不同环境下人们的情脉和心志,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所做出的文化选择。

    2022年04期 v.27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美学研究——以《战狼2》与《红海行动》为例

    孙金华;

    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大众热议的《战狼2》与《红海行动》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主旋律电影所呈现出的叙事美学,展现了主旋律电影独特的魅力,阐释了这类叙事形式对我国现代、未来电影发展的实际影响,由此来展现现代战争类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价值与创作意义。

    2022年04期 v.27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6K]
    [下载次数:1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华锐藏族服饰为例

    刘文香;

    文章提出运用数字技术保护发展和传承华锐藏族服饰的手工制作,如通过VR等新数字技术记录保护华锐藏族服饰手工制作技艺;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数字博物馆等新媒体手段传播发展华锐藏族服饰手工制作技艺;通过传承人才队伍建设传承华锐藏族服饰手工制作技艺。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传承华锐藏族服饰的手工制作技艺无疑是最有效的传承途径,也必然是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

    2022年04期 v.27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5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其他

  • 论“以数为纪”思维的元典价值

    陈振兴;

    先秦两汉典籍中的“以数为纪”思维方法产生于巫文化、“族官制”、“世卿制”和“世官制”的深厚土壤中。诸子时代诸子用“以数为纪”认知模式来确定本派知识体系的基本内涵,从而注入了本学科的逻辑理性,汉代的“以数为纪”模式则演变为合理性与牵强附会并存的思维模式,即使如此,这种思维方式仍然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元典精神功不可没。

    2022年04期 v.27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3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厚意蕴及时代价值

    武玮芸;

    “两弹一星”精神跨域时空、历久弥新,它是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缘起、深厚意蕴及时代价值进行探寻,能够引导全国各族人民主动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022年04期 v.27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0K]
    [下载次数:1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