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师学报

语言学

  • 区别于兰州方言的陇西方言特征词——《陇西方言词语汇释》序言

    张文轩;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异形式,其中词汇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方言词语可作为共时方言词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从《陇西方言词语汇释》中筛选出了162条词语,称其为“区别于兰州方言的陇西方言特征词”,审视陇西方言与兰州方言的共性和个性,得出“表示名物的词语变化最为明显,最能体现方言间的共时词汇差异”“兰州方言和陇西方言在语法层面来说,基本没有区别性,是一致的”的结论。

    2022年01期 v.2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藏族言语行为类谚语的道德价值及现实意义

    谢正荣;

    言语行为类谚语在藏族谚语中占有一定比例,目前对此研究相对较少。借助美国学者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试图通过一个新的角度,对此类谚语进行解读,揭示藏民族的精神追求及对言语行为的评价标准,以期更好地发掘藏族谚语的道德价值及现实意义,用好用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2022年01期 v.27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泾河流域汉语方言研究综述

    范丽荣;

    近代以来,涉及泾河流域汉语方言研究的成果渐次增多,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并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得失,阐述泾河流域汉语方言研究的价值。

    2022年01期 v.27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认知视域下东干口传文学中动物隐喻研究——以《奶奶的古今儿》~((1))为例

    康小明;周蕾;

    “古今儿”是东干民间文学中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在东干口传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奶奶的古今儿》因其鲜明的讽喻特点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在东干族内广为流传。该书的主角多为带有隐喻特征的动物,而认知视域下的隐喻被认为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首先以《奶奶的古今儿》中高频、常见动物的隐喻义为研究对象,详细描写这些动物背后的隐喻特征,进一步论证:象似性是隐喻的基础;其次以《奶奶的古今儿》中所有动物的隐喻义为研究对象,横向对比汉语中的同类动物及其隐喻义,找出二者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以期更好地理解中亚东干族对动物的认知。

    2022年01期 v.27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丹学生使用汉语近义词偏误典型案例分析

    雍文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的学习十分重要。调查发现,苏丹学生在汉语的学习和应用中,经常在近义词范围大小、程度轻重、语义侧重、概括程度、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搭配差异等方面偏误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者存在母语、目的语知识、文化因素负迁移和学习环境影响所致。因此,学生应该从掌握汉语语序习惯、借助情景强化训练、拓展文化知识背景、改进学习方法等方面入手,强化对汉语近义词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不断提高汉语词汇和近义词的应用能力。

    2022年01期 v.27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学翻译中的形象变异与重塑——以《金陵十三钗》英译本为例

    何英;雷佳娣;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再现社会生活图景、反映社会风尚、表现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形象领略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文章以《金陵十三钗》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小说中形象语言在原作与译作中的表现形式,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将多数原作形象进行改写或替换,这样的做法有利于译作在西方世界的接受与传播,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作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认为在文学作品外译的过程中,译者在确保准确传达原作语义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原作形象文化异质性的呈现。

    2022年01期 v.27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文史研究

  • 姚培谦年谱简编

    高磊;

    姚培谦,字平山,出身金山望族,躬逢康乾盛世,恪守向学尚志的宗风,人与文俱高。其一生,四易其名:姚培本、周廷谦、姚廷谦、姚培谦,而以姚培谦之名最为世人所熟知。培谦早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光振家业为己任,勤勉事功,希刚健有为。雍正十一年因科场案牵连,而无辜下狱,事白归家,杜门谢绝世事,皈依释老,以著述为务,思文章报国。培谦一生屡经忧患,而不失其素;四遭名公举荐,却一再力辞,不求闻达。其阅历深而学问熟,能力行善举,惠济桑梓,虽造诣崇高,德业并茂,却冲乎自下,自甘淡泊,堪为乡邦式,为儒者光。

    2022年01期 v.27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回望与探索:多维度挖掘秦文化深刻内涵——陇东南·宝鸡首届秦文化论坛谫论

    蒲向明;张世明;

    目前,科技手段和学科发展在秦文化研究领域不仅彼此影响还相互促进,随着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等学科的新进展而不断深化,相应成果也在不断涌现。在这种背景下,由甘肃省社科联及陇南、天水和陕西省宝鸡等三市社科联共同举办的“陇东南·宝鸡首届秦文化论坛”,以“秦早期文化与文旅资源开发”为主题,突破以往重在“方法阐释”“关键词陈述”设置主题的传统模式,将秦文化研究纳入更广阔的学科辐射、更多元的理论视角下进行对话,回望与探索并进,多维度挖掘秦文化深刻内涵,助推秦文化研究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

    2022年01期 v.27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隐含的读者”看耽美小说与同志文学

    李海平;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总是以“隐含的读者”为“超验范型”来进行文本的构建和具体化。同志文学在“隐含的读者”之预设和导向下,以丰富而深刻的主题意蕴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鲜明的写实风格。而耽美小说作为女性向文学类型,以“腐女”为接受基点,以“唯美”为原则,“唯爱”为基准,呈现出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二者的文化内核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2022年01期 v.27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0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叙事空间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中阿富汗的国家形象

    牛慧;

    在《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中,胡塞尼以阿米尔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展开叙事,通过童年期的阿富汗、移居美国间的阿富汗和重返战乱中的阿富汗三个生活空间的建构与切换,以对阿米尔成长与救赎艰辛历程的塑造投映出不同活动空间中阿富汗鲜活、立体、富有温度的国家形象。

    2022年01期 v.27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名纸”称谓辨析

    崔健健;施惠芳;

    “名纸”这一称谓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有着两方面的深层文化内涵。其一,名纸与汉晋流行的刺一脉相承,完整继承了刺“通姓名以自白”的功能属性,并对其“自白”的范畴、政治内涵进行了延伸与丰富。其二,这一时期,纸已完全取代竹简,成为社会主流的书写材料;受此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纸质的名纸最终取代木质的刺,成为通传姓名的新媒介。

    2022年01期 v.27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敦煌征妇词之新貌及其成因管见

    汪琴兰;

    与传统“征妇怨”不同,敦煌曲子词之征妇表现出鼓励、支持丈夫从军打仗、求取功名的思想取向,展现出积极乐观、昂扬进取的精神面貌与崭新状态。通过成因分析,敦煌征妇之所以呈现出与传统征妇不同的崭新面貌,与敦煌民众包括敦煌女性的爱国之心、唐王朝府兵制度下的慕功与尚武精神,以及唐代女性思想解放有着密切的联系。

    2022年01期 v.27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教育教学

  • 新时代优化普通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策略探析

    罗云;倪非凡;

    我国普通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质量提升三个阶段,形成了移植国外高中办学模式、移植国外高中课程模式、中外高中课程兼修模式三种主要的办学模式,但也存在着办学目标错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收取“高额学费”等问题。论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若干对策建议。

    2022年01期 v.27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校内实践教学优势及进路

    王妮;曾令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具有突破时间场地限制、促进校园文化生成、加强不同专业互动等突出优势。从主题化设计、团队化开展、专业化助力三个方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以实践成果的凝练运用、制度建设构建起长效保障机制,切实增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感,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共同提升。

    2022年01期 v.27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困境与路径:体教融合背景下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思考

    张学军;

    体教融合的实施与推进是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南针”“设计图”,而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全面贯彻和落实体教融合的主要措施和推进路径。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体教融合背景下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及路径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认为:现实基础与目标融合的差距、思想观念与思想融合的隔阂、应试教育与措施融合的偏差、机制创新与资源融合的错位是制约西北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全面落实体教融合政策;因地制宜,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因势利导,完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机制创新,完善学校体育保障体系等措施才能推动西北农村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

    2022年01期 v.27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课程思政下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寇凤梅;

    将习近平经济思想及其治国理政发展理念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并找到“契合点”,是“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核心问题。以兰州城市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为例,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2022年01期 v.27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积极教育理论视域下高师专科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实证研究

    陈维举;杜柏玲;

    基于积极教育理论,采用连榕和杨丽娴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自编调查问卷,选择甘肃陇南师专1130名大一至大三师范生为对象开展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师专科学生学习倦怠虽然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修业年级、专业类型、家庭教养方式、班级成绩排名、人际关系水平、专业满意程度、职业实习经历等因素显著影响学习倦怠水平和类型。以积极教育理论中的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积极成就培育为抓手,有助于有效减少师范生的学习倦怠,提升学习质量。

    2022年01期 v.27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南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路径

    张玲佳;蔡静;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针对所存在的具体问题,文章着力从创新教学模式、支持实践教学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几个方面来加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022年01期 v.27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高校财会改革关键问题及发展措施探究

    赵富平;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高校财会工作强度和难度大幅提升,也使得传统模式不再适应当前财会工作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高校财会进行改革。为此,本文对新时期高校财会改革关键问题及发展措施进行探究。深入分析高校财会改革过程中制约改革效果与速度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财会改革的发展措施,主要包括:做好财会预算,完善资金使用;构建科学投资决策体系,提升资金使用科学性;加强财会法制管理与内部审计,提升财会管理效果。以期为实现高校财会有效改革,提升高校财会工作效果提供一定帮助。

    2022年01期 v.27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化艺术

  • 产业化保护:数字媒介时代花儿传承与发展的路径融合机制探析

    安少龙;

    文章辨析了“文化产业”“非遗保护”“花儿传承”几个领域内的若干相关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了各自的领域与界限,指出了其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花儿产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从花儿产业化的历程与现状角度分析了制约花儿产业发展的客观因素。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论证产业化是花儿这种民间艺术生存的必由之路。进而认为产业化路径与保护、传承、发展理念的全面融合,是数字媒介时代花儿产业的一个必然选择。

    2022年01期 v.27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非遗保护视角下的凉州攻鼓子研究

    许瓛;

    凉州攻鼓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其服饰装束,还是仪式行为,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研究,对继承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凉州攻鼓子的服饰装束、仪式行为和保护现状,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基因理论,契合人民群众最一般的情感表达和时代思想,以凉州攻鼓子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探寻其保护、传承的意义和途径。

    2022年01期 v.27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室内乐创作中的“中西合璧”——以《第一二胡狂想曲》为例

    吴琼;

    《第一二胡狂想曲》是王建民先生以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融合与提炼了云南独特的音乐风格加以创作的一首极具现代风格的优秀二胡作品。作品采用了西方音乐体裁“狂想曲”的形式,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语言为基调,展现了神奇绚丽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和朴实无华的风土人情。本文从作品创作、中西合璧之解读、传统与现代融合三个方面对《第一二胡狂想曲》进行分析和探究,感受传统与现代音乐体裁相碰撞所激发出的音乐魅力,通过解读作品来探寻作曲家如何运用现代创作手法与传统乐器相结合来推动二胡技巧性的发展。

    2022年01期 v.27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其他

  • 全域旅游背景下天水街亭古镇文化的定位问题研究

    汪永臻;杨惠君;

    天水市麦积区街亭古镇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民俗古老、人文景观奇特而著称于世。天水街亭古镇在旅游发展初期即定位为以三国文化为主,使其在旅游业之初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这种单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形象定位在促进其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高质量的发展。因此,深入解读街亭古镇文化特色,将其置于更大的地域历史文化背景下,从而对其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文化定位,是确保街亭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022年01期 v.27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贸易逆差的视角看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经济因素

    张琼;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学术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工业革命也是经济史上一个古老常新的话题。目前学界对工业革命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决定因素说”和“多种因素说”或“单因论”和“多因论”,但是从贸易逆差的视角探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文章尚不多见。大航海开启东西方贸易的新局面,但是西方国家却长期面临“贸易逆差”的不利局面,这与这一时期西方盛行的重商主义思潮是相违背的。故英国工业革命以棉纺织业为先导,显然意在对抗印度贸易带来的贸易逆差,进而从棉纺织业开始引发一系列生产方式的变革。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东西方贸易中的西方逆差因素对工业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进行分析,对工业革命这一传统研究进行新的初步探索。

    2022年01期 v.27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辩证法的历险与拯救: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实践向度解读

    张潇梦;

    恩格斯晚年致力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研究,意在阐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并为后者提供“自然史的基础”。与马克思的这一学术分殊却为恩格斯招致了是否背离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一桩公案。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自然辩证法”遗弃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实践性而又重归旧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层面,这种解读路径遮蔽了“自然辩证法”中本有的属人性与革命性维度,引致“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沿革史上的“历险”。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论解蔽与合理认知既关系到恩格斯个人辩证法思想的真实高度,也直接影响到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品格。

    2022年01期 v.27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8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