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师学报

政治学研究

  •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新中国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

    孙小禹;

    新中国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正是这70年成长历程的生动写照。从这一视角来分析新中国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既方便我们认识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更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新中国70年顺利发展的历史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同时,通过总结新中国7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还可进一步凸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2020年03期 v.2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下载次数:1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甘肃红色基因的科学内涵及传承路径

    杨垚;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密码。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丰富而独特的甘肃红色资源,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带领甘肃人民奋发图强的红色基因。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甘落后的赶超意识,是甘肃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建好红色教育基地,讲好党的伟大历史,完善传承长效机制,是甘肃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途径。

    2020年03期 v.25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课程思政研究

  • 高职高专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基础及路径选择

    王希;

    高职高专课程思政建设对打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困境,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高专课程思政建设要以人才培养模式和教情学情为现实基础,加强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发挥课程资源基础性作用、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

    2020年03期 v.25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

    王首道;雒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等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作用,必须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不断推动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

    2020年03期 v.25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理论与实践融合研究——从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角度探析

    米江霞;

    高校思政课是铸魂工程,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思政课的一项重要使命。上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新时代要上好思政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培育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为此,探索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途径、手段和方法迫在眉睫。

    2020年03期 v.25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战“疫”故事的实践理路与价值旨归

    郭华鸿;

    新冠肺炎战"疫"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与英雄故事,高校思政课要用好战"疫"这本最鲜活的教科书和最生动的社会大课堂来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其实践理路与价值旨归在于:讲好战"疫"领导核心故事,坚定党的领导;讲好战"疫"中国速度故事,坚定制度自信;讲好战"疫"中国力量故事,弘扬民族精神;讲好战"疫"中国智慧故事,弘扬科学法治精神;讲好战"疫"中国担当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切实以高校思政课教学将动人的战"疫"故事转化为广大青年学子支持防疫斗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2020年03期 v.25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陇蜀族群史诗:白马藏族叙事的追忆、认同与写定——《阿尼嘎萨》(《阿尼·格萨》)文本搜集整理问题探微

    蒲向明;

    陇蜀族群白马藏族的民间文学较为发达,其长篇英雄史诗《阿尼嘎萨》(《阿尼·格萨》)具有鲜明代表性,目前存在的整理文本,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劣。一个能达到该民族英雄史诗内涵的、较为全面的科学性写定本还没有出现。从多年实地田野调查情况看,叙事的追忆、认同与写定,是不可忽视的三个重要基点:叙事追忆要重视《阿尼嘎萨》本身的特点;叙事认同要在整理文本时兼顾不同地域传承情况;文本写定时要在文学本与科学本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兼顾社会普及和科学研究。

    2020年03期 v.25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6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南社女词人陈家庆词创作简论

    关薇;

    民国时期,女性作家作品辈出,南社成员陈家庆为其中的佼佼者。她师从曲词大师,接受正规大学教育,先后加入同盟会、南社,具有革命意识,其诗词创作成绩斐然。与词人生活经历相关,其词作或直陈时事,慷慨激昂;或登览怀古,抒故国之思,苍凉悲壮;或题图赠友,细腻温婉,抒高洁品格。可贵的是,碧湘词均为词人三十岁前所作,词境之壮阔,词意之深远,"胸次不凡"~([1]),"不做旖旎儿女语"~([2]),直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

    2020年03期 v.25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6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西汉水上游民歌与中国古典诗词曲——以乞巧歌、山歌为例

    南瑛;

    西汉水上游民歌蕴藏丰富,自然形态多样,有乞巧歌、山歌、春官曲、儿歌等。其中的一些作品与古典诗词曲存在某种暗合的现象,尤以乞巧歌、山歌表现突出。这种暗合可概括为:年岁递增型、活泼女孩型、海枯石烂型、嗔怨鸣禽型、奇思妙想型等五种。比较解读相关作品,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可从一个侧面展现此一地区民歌率真鲜活、包孕深广的艺术魅力。

    2020年03期 v.25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悟空与鲁智深形象建构相似性比较

    谢正荣;

    通读《西游记》《水浒传》文本,发现无论从身份定位、人生追求、生命历练,还是最终归宿看,孙悟空与鲁智深形象的建构存在诸多相似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形象同构。通过分析比对,更好解读人物形象蕴含的文化信息与艺术张力,彰显不同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的共性魅力。

    2020年03期 v.25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0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部的基本美与深不见底的忧伤——评王忠禄的长篇小说《山歌》

    张大琴;

    长篇小说《山歌》以杨家山为切入点,描写了西部农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九十年代商品大潮席卷全国背景下西部农村的巨大变化,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具有五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中国跟农业的关系渐行渐远的历史现实,颇具审美和认识价值。

    2020年03期 v.25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儿童法案》中的身体书写

    吴颖;

    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于2014年所创作的《儿童法案》一书因其题材选择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包裹在法律与宗教外衣下该作品的内核却另有所指。麦克尤恩通过对"身体"的书写来向读者剖析隐藏在其背后的欲望,揭示"身体"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人物的身体言行展现英国当代社会中面临婚姻、家庭、工作三重压力下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不谙世事的孩童如何在死亡威胁、宗教信仰、个人意志间进行抉择的生活情境。

    2020年03期 v.25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8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审美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李雪峰;

    审美意识形态是中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方法论指导下,对文学艺术本质论研究领域的一次理论革新。该理论在创建及发展过程中引起了文学艺术理论界很大反响,诸多学者通过对文学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争鸣、反思与延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系统梳理,特别是对该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引发的争鸣及其意义进行分析,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寻求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新理解与新认识。

    2020年03期 v.25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6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关中方言儿化和儿尾的类型学考察

    孙立新;

    关中方言区的儿化类型可分为商州等处的简单黏附型,西安等处的中度儿化型,礼泉等处的混合型,鄠邑、千阳的深度儿化型,澄城、宝鸡等处则是儿尾自成音节。简单黏附型占关中方言区的44.4%,儿尾自成音节占近29%。该方言区儿化或儿尾的共时性呈现出不太平衡的格局。中度或深度儿化主要在中部,简单黏附主要在东部,儿尾自成音节主要在西部和北部。该方言区儿化或儿尾共时性差异的形成与周围方言的相互影响及语言发展的历史规律等因素有关。

    2020年03期 v.25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7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甘肃文县方言单字调的实验分析

    杜芊;

    文县方言是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城关镇及周边乡镇的方言,有四个单字调。文章利用实验语音的方法考察文县方言单字调特征,并与前人研究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文县方言阴平为半高降调;阳平低升降拱形为纯低调;上声高凸拱形为高平调;去声中升降拱形为中升调。声调格局为"高低升降"。对比前人研究结果表明:阴平、阳平、去声无本质差别;上声存在分歧,前人有平调、降调之分,本文辅以听感记为平调降尾。

    2020年03期 v.25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7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分析

    马翠菊;

    双关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语境中能产生"一语双关"的特殊语用效果,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因此在广告中广泛使用。文章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英语广告中双关语产生的语用效果进行分析,并解释双关语如何在英语广告中产生双重意义,使广告活起来,达到广告的交际目的,意在对今后广告双关语的理解提供些许借鉴和指导。

    2020年03期 v.25 77-8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7K]
    [下载次数:2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语篇衔接与连贯视角下《瓦尔登湖》汉译本对比研究

    何英;雷佳娣;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也是衡量一部译作质量的重要依据。文章以《瓦尔登湖》的两个中译本为例,对比分析了译者对原作中衔接、连贯手段的把握与处理,认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有语篇意识,重视译文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遵照原作者的意图和语篇的逻辑推进层次构建译文。

    2020年03期 v.25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1K]
    [下载次数:1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菜根谭》蒋坚松译本对偶辞格翻译研究

    白梅;

    文章以对偶辞格三大特征——对称性、装饰性和完形性为框架,分析《菜根谭》中文的语言对称、装饰、完形之美,并采用译文与原文对比方法,探讨蒋坚松《菜根谭》英译中对偶句式在对称性、装饰性以及完形性方面的再现情况及其对对偶辞格英译的启示。

    2020年03期 v.25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6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的少数民族文化外译——以《裕固千秋》为例

    冯智娇;吕文澎;

    裕固族作为中国唯一、甘肃独有的民族,拥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故而裕固族民族文化外译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裕固千秋》(中英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外译者合作的翻译模式,并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探讨裕固族文化名称、文化术语与文化标题的翻译策略,描述其译者行为特征,以期对中华文化,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些许参考。

    2020年03期 v.25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5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解构主义翻译观与节译《三国演义》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王艳霞;

    解构主义翻译观视域下看《三国演义》节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发现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实质上拥有一种不可解构的特性。无论解构文化负载词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文化缺失。面对特定形式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以增补性翻译为辅助手段的解构或许可作为一种补偿办法。

    2020年03期 v.25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0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教育与教学研究

  • 学科内涵发展演变探析

    何学斌;

    学科是大学内部最基本的组织细胞,阐明学科内涵的发展演变有利于大学内部的学科建设。不同的语境或文化背景下的学科内涵是截然不同的,同时学科内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遗传中发生着一定的变异,学科分类的方法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当前学科内涵所指已变得非常宽泛,概括来说学科是一种知识体系、一种研究范式、是一种基层学术组织、一种学术交流的平台和一种社会管理的手段。

    2020年03期 v.25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现代家庭教育问题及成因

    马建欣;

    中华民族素来重视家庭教育,历代家长们乐此不疲地制作家训、潜心育人,在漫长的居家生活实践中坚持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最终积淀形成了中华家训文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家庭教育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的家庭结构、存续机制和子女教养方式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现代家庭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深刻影响着教育成效和青少年成长成才。厘清现代家庭教育的问题及成因,通过传承创新中华家训文化精神,破解现代家庭教育难题,消除家训文化负面影响,重振家庭教育雄风,是一项基础性的长效工程。

    2020年03期 v.25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5K]
    [下载次数:1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张学东;曹娟玲;

    农村教学点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教师队伍状况是决定农村教学点办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但目前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及质量欠佳等现实问题。为了解决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问题,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创新师资配备机制,保证农村教学点所需教师数量;改善办公条件并提高教师待遇,创设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教学点任教的良好环境;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师的教学水平。

    2020年03期 v.25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3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实施中的困境及策略——以L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王晶;陆会英;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专业。L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中针对实践课程中存在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实践课程配套资源缺乏、实践基地合作不够深入和教师实践(训)培训欠缺等问题,结合"学习产出"模式(OBE)提出优化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整合实践教学配套资源、打造校内外"实践共同体"和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等应对措施。

    2020年03期 v.25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7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民族院校英美文学教学路径构建

    马玉;

    思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通过筛选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测评模式等手段,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2020年03期 v.25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李艳;

    阅读是大学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切入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研究以甘肃省兰州市内的10所全日制地方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观摩并访谈了其英语阅读的授课方法及学生的学法,对收集到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尚不尽人意,故本文将从"‘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的角度入手,探讨其试题设置理念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2020年03期 v.25 121-12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8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建立在提升人文素质基础上的语言训练问题研究

    苟建华;

    高师普通话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应从学生的语言素养入手,建立关注人文素质提高的语言学习机制,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习空间,语言的学习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字词句段练习,而是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浸润。文章探索了建立在提升人文素质基础上的语言训练措施。

    2020年03期 v.25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供求关系调查分析——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保承军;岳桂杰;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供求关系对其健康快速发展有重要影响。文章在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供求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甘南州职业教育供求现状,阐释了甘南州职业教育供求矛盾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供求矛盾的对策。

    2020年03期 v.25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启示——基于2020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调研

    周彩云;张白玉;毛诗雅;王瀚珠;

    国家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生资助工作,这既关系着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应急保障,也关系着国家教育脱贫攻坚的成效。以某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相关调研为依据,分析疫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高校学生资助精准施策的重要依据。高校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做好经济帮扶的同时,要协同开展学业帮扶、就业帮扶、心理帮扶等,从而构建学生资助的长效机制。

    2020年03期 v.25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4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已婚女性家庭地位的变化——基于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唐永霞;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已婚女性家庭地位有了很大提升。农村已婚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逐步减少,正在由单一的家庭角色向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角色转换,在家庭事务的决策上有了更多的参与权,个人事务自主权亦有很大提升,但较之于丈夫仍有很大差距。如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依然是妻子,家庭事务的决策权天平依然向丈夫倾斜;家庭经济的再分配也更有利于丈夫,妻子并没有完全拥有自我发展的自主权。究其障碍因素主要有:家庭性别分工观念普遍存在;农村已婚女性再教育的机会有限;其增加经济收入的渠道未充分拓展。文章据此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2020年03期 v.25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2K]
    [下载次数:1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