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师学报

文史研究

  • 穿过青春记忆的斑驳触摸当下生活——论小说集《哭泣的太阳》之教育情结

    蒲向明;

    陇南作家柏菁小说集《哭泣的太阳》,力图在主题的深刻、叙述的从容、意旨的蕴藉甚至结构的精巧等方面,显示成熟的足履和轨迹,以青春记忆为背景去感触当下生活。由于作者身居教育领域,从题材、情节、人物和叙述视角、情感基调、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显示了很深的教育情结,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但同时又局限了他创作视角的进一步扩展和多样化美学追求。

    2019年03期 v.2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菉竹山房》与鲁迅归乡小说《祝福》的比较研究

    魏红霞;

    《菉竹山房》与《祝福》都是现代文学的优秀短篇小说。两文的主题都在阐发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吞噬,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叙事,并且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叙事方法。虽然两文有以上诸多的相似点,但是两文在诸方面的艺术演绎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味。

    2019年03期 v.24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历史烟云中的河西——谈张新元散文集《河西烟云》中的精神生态

    陈学仕;

    甘肃作家张新元的散文集《河西烟云》是一部关于河西历史文化记忆的作品。作者面对当下人们面临的精神问题,感应历史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精神力量,从时代和历史的联系中找寻现代人在物质世界中迷失的精神信仰,给物质富足、精神贫乏、充满焦虑和不安的现代人以有益的启示。

    2019年03期 v.24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哈姆莱特与安泰俄斯:谁杀死了“巨灵”——关于哈姆莱特的神话猜想之五

    何素平;

    安泰俄斯与巨灵都是希腊神话里的巨人,都为地神盖亚所生,都被半人半神的赫拉克勒斯所杀。安泰俄斯的力量来自地母盖亚,一旦离开大地母亲,神奇之大力便丧失殆尽。巨灵不能被天神的武器所伤,只能被凡人杀死。从这个角度讲,哈姆莱特的毁灭根源,一是离弃了"大地母亲";二是其神性被自身和环境的凡俗性所扼杀。

    2019年03期 v.24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态批评视域下对比研究《复活》和《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的救赎之路

    牛慧;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文明中,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两个人却都经历了一场关于精神和灵魂的救赎之旅。文章以生态批评的角度,从二者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矛盾关系博弈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两者救赎之路的异同,探讨了外部社会关系与个体灵魂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影响,从而挖掘出两部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主义内涵和价值。

    2019年03期 v.24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9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洮砚产地考辨

    范卫平;

    从隋末、唐、宋到元初的近700年间,"洮州""临洮"互为别名、同时共存。在宋朝人有关洮砚的诗文和砚史资料中,明确记载洮砚出产于洮州临洮。洮砚是洮州(临洮)洮河绿石砚的简称。从《明史》《清史稿》《岷州志》等史料看,明、清时洮砚石材产地属岷州管辖的说法,于史无证,不能成立。明、清以来有关洮州的地方志和民国时的物产调查、考察实录、洮砚专志,均记载洮砚出产于古洮州(今甘肃省卓尼县洮砚镇喇嘛崖一带),但同时同类有关岷州的史料,均无洮砚出自岷州、属于岷州特产的任何记载。因此,可以明确,古洮州、今卓尼县洮砚镇是唯一的"中国洮砚之乡"。

    2019年03期 v.24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历史时期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与社会发展研究

    贺忠发;裴志欣;张相成;李开明;

    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也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通过历史资料研究塔里木河流域历史时期水系变化、河流改道变迁及绿洲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域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绿洲演化为主要特征的塔里木河流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控制塔里木河流域绿洲演化的方向,而水资源是干旱区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019年03期 v.24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致和溯源,盛聚新篇——“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谷文虎;

    2018年12月1日~12月2日,在中国广东珠海召开了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这是先秦两汉学术研究的又一高峰论坛。会议共提交论文42篇,涉及先秦诸子思想内涵的再探究、先秦两汉制度观念文体以及文学现象的解读、出土文献与金石画像的研究、先秦两汉文学元典分析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容性和实用性,体现了精益求精、扎实创新的学术精神。

    2019年03期 v.24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大觉寺藏契约文书“香”类词语考释

    张玲珑;

    大觉寺藏契约文书是指北京大觉寺所珍藏的百余件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契约文书,该类文书真实反映了本寺院与民间的经济往来状况,以及寺内僧侣需遵守的清规戒律。因其大部分为僧俗间交易文书,词汇多具佛教特色,其中"香"类词汇尤为突出。对此类词汇进行考释,有助于相关文献的释读。

    2019年03期 v.24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安定方言人称代词研究

    刘丽霞;

    词汇在方言的研究中始终都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而安定区方言在词汇方面的研究还是一个未开垦的荒地。人称代词是一个重要而封闭的汉语系统,也是体现语言面貌最基础的部分,而且,该地区的方言也较多的保留了古音和古汉语的词,在语用方面也有其独特性,很有探究意义。希望通过对人称代词的研究引起对该地区词汇系统的重视。文章就该地区的现有人称代词作以介绍,分别从概述、溯源、语用几个层面论述。

    2019年03期 v.24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3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东干语的传承现状及影响因素

    韩苗苗;

    东干族源于中国回族,东干语是东干族所使用的语言。东干语经历了百余年境外变迁,迄今仍比较完好地保留了晚清西北方言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语言学价值。因此,关注其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从社群关系、教育状况、传播媒介、文学创作等方面廓清东干语当前的发展现状,并从传承主体(母语者)、客体(传承语,即东干语)、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影响东干语传承的因素。研究表明,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东干人已经完成了向双语、多语的过渡,一少部分人完全转用其他语言,东干语正逐步走向濒危语言,而作为汉语西北方言的境外变体,东干语或可从汉语中寻求促进其传承和发展的动力及养分。

    2019年03期 v.24 46-4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5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英语学习者表原因的短语词块使用情况研究

    王惠霞;

    通过对比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四个子库和鲁汶本族语者语料库(LOCNESS)中出现的表原因的二词、三词和四词短语词块,旨在发现笔语语体中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以及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表原因的短语词块特征、差异及趋势。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明显较少使用表示原因的短语词块。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使用二词词块的能力逐渐提升,组间具有显著差异。高水平学习者四词语块使用与初级水平、普通水平、较高水平学习者有极显著性差异。学习者普遍将表原因的短语词块放在句首位置,句末使用较少,与本族语者形成显著差异。

    2019年03期 v.24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英语作为通用语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研究

    王琰;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步发展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质、交际目的和交际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尤其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敏感度和宽容度。同时,提高流利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

    2019年03期 v.24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教育教学研究

  • 清代陇西四大书院及其教育影响

    李璧强;杨齐;

    清代陇西文教繁荣,先后重修了崇文书院和崇羲书院,新建了南安书院和襄武书院,为当地人才培养、士风培育、学术交流、民风导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重点探讨了清代陇西书院设置、办学定位、经费筹措、教育影响及传承情况。

    2019年03期 v.24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1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效果及反思

    刘文华;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的全面实施,对全面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境况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研究表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明显改善了乡村教师的生活境况,为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境况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然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实施过程还存在着宣传力度不够、政策执行存在差异性、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绝对化的问题,需要从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教师的全面支持。

    2019年03期 v.24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4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OBE-CDIO理念下的英语专业研究型人才课程体系研究

    郝玉荣;苏朱睿;

    英语专业研究型人才是未来我国从事研究工作和创新工作的专业人才,其规格必须凸显"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要求,文章以泰勒原理为基础,借鉴OBE、CDIO模式,尝试构建适合英语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为我国英语类专业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

    2019年03期 v.24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2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学习动机衰退的实证研究——以兰州城市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为例

    艾丽;

    本研究以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实证方法探究了学生在第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负动机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造成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学习动机衰退的因素既包括学习者内部因素,也包括外部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影响因素是教师教学因素和学习兴趣因素。文章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解决性的建议,为高校英语教师规避第二外语学习负动机提供了借鉴。

    2019年03期 v.24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3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外教合作教学:外语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以西部地方院校D校为例

    曾建国;

    以D校为例,介绍了中外合作教学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基于此,中外合作教学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2019年03期 v.24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SEDW模式写作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

    马燕红;

    思辨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可以让人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剖析和反思,进而优化自身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思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英语专业的培养中,思辨能力的训练相对缺少。鉴于此,本研究针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在Paul和Elder提出的思维元素和评价标准基础上,提出通过SEDW写作训练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一学期写作训练成绩、多次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式,笔者了解到SEDW写作训练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2019年03期 v.24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1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和路径研究

    刘殷君;司苗苗;

    高校文化育人应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挖掘高校文化及其构成的深层内涵,探索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推动功能和作用。通过不断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强化制度文化、发扬伦理关怀、优化人文素质教育、倡导社会实践、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策略,充实文化立德树人内容、夯实基础、优化体系、丰富内涵、彰显成效、践行要求、激发生命力。切实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本体功能,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

    2019年03期 v.24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0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精神扶贫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铁文英;

    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经济贫困之外,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以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自立自强意识淡化、心理脆弱、敏感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贫困"。在新形势下,除了应当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物质扶贫,还应加大"精神扶贫"的力度,全面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他们"精神贫困"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构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019年03期 v.24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4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浅析新媒介环境下民族地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径——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莎木央金;蒲国鑫;马赟;

    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对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对于新媒介的批判和利用能力,以及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特征和不足,并据此提出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9年03期 v.24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0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析美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杜戎;左义林;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急需综合型人才,富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尤为有竞争力,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中急需要探讨和实践的重要命题和迫切任务。美育是大学生健全人格、思维创新、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重要环节。新时代对于美育的培养应该不断地紧跟时代的步伐,重释美育的时代内涵,转变培养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普遍提高人才素质,促进优秀创新人才的凸显。

    2019年03期 v.24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3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语文课堂认知与审美的融合发展——以《兰亭集序》同课异构为例

    刘伟;

    《兰亭集序》作为经典篇目用于带有竞赛性质的展示课教学时,教师渴望突破常见思路而摒弃常规教法,忽略学生语言认知的基础和规律,一味求新、求全、求高,往往形成文本审美的屏障。如教师能在文化与审美的载体之上围绕文本语言,运用思维工具,则有助于实现经典篇目学习过程中认知与审美的融合发展,提升语文课堂学习效益。

    2019年03期 v.24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2K]
    [下载次数:6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智力障碍儿童益智训练中的自我概念干预探究

    马骊;曾碧;

    文章着力阐述智力障碍儿童在益智训练中的自我概念干预方法,以期逐步培养训练智障儿童对其自身及外界的体验,促进智障儿童的康复。同时,还阐述了自我概念干预的方式主要有以家长一教师为主、以社会为主、加以融合教育的自我概念干预形式,这些方式均凸显了在智障儿童益智训练中实施自我概念干预训练的重要性。

    2019年03期 v.24 103-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9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艺术研究

  • 浅议洮岷型“花儿”的特征及流变

    何卫;

    花儿是西北地区民间音乐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山歌体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产生到当下,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在文化的长河里,对西北各民族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西北音乐之魂。近些年,花儿受各种环境的影响,文化流变的速度逐步加快。笔者以洮岷型花儿为例,对花儿的文化形态及社会功能做了浅显的梳理归纳,也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花儿的艺术特征及它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所发挥的民族团结及民族融合所产生的纽带作用,目的是探索有效保护和传承及创新模式,使民族瑰宝的花儿在当下社会中产生更有效的社会文化价值作用。

    2019年03期 v.24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8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曲艺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院校曲艺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高翔;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52个曲艺项目榜上有名,这说明古老的说唱艺术具有重要文化历史价值,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并加以传承,这是历史交给我们的责任。保护、传承好古老的曲艺艺术这个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靠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也要靠广大曲艺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还亟需艺术教育工作者开拓出一条在新时代社会文化条件下,足以满足新一代曲艺人才客观需要的院校培养路径。

    2019年03期 v.24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9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甘南藏区寺院门饰艺术——以拉卜楞寺为例

    王帆;

    安多地区藏式门饰艺术既有着鲜明的地域风格,又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既体现在题材的丰富性和内容的广泛性上,也体现在材料和手法的多样性上。特别是甘南藏区的门饰既有与其他藏区相同的地方,又展示出自身地域装饰的一些特点。

    2019年03期 v.24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2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视觉叙事框架下动态创意广告人际意义构建——以百度AI眼镜Know You Again为例

    董莎莎;史顺良;

    研究探讨了视觉叙事框架下动态创意广告人际意义的构建过程。采用Clare Painter,Jim Martin&Len Unsworth(2013)提出的视觉叙事框架中的人际意义子框架,从聚焦系统、情感系统、氛围系统和视觉级差系统四个方面探讨百度动态创意广告语篇中图像人际意义。多样的互动方式和视角关系,不同的人物表征方式,色彩和图像特征量化调节的运用有助于实现图像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

    2019年03期 v.24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6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花鼓戏的历史嬗变和舞蹈艺术特色研究

    任慧婷;

    花鼓戏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其尽管无法取代地方正统戏剧的地位,但是同样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具备了雅俗共赏的特征。文章系统分析了花鼓戏历史嬗变,并分析了花鼓戏舞蹈的艺术特色,旨在提升对花鼓戏的认知,为花鼓戏的舞蹈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019年03期 v.24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其他

  •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探讨

    陈碧娴;李倩;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9年03期 v.24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3K]
    [下载次数: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实现路径

    马桔红;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生态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承载压力,生态文明已成为与社会经济建设、人民根本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升生态治理能力,深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2019年03期 v.24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9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智慧旅游视角下张掖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张苗;王明霞;

    张掖市自2014年成为国家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后,全力推进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将智慧旅游引入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能更好地提高游客满意度、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文章以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智慧旅游视角下该体系的理论创新,并应用于张掖市发展实践,实现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现实和理论的融合创新。

    2019年03期 v.24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3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甘肃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人和”战略路径

    姚爱琴;李莹华;陈维荣;

    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天时"背景和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优势明显的"地利"条件,是甘肃选择通过兴旺乡村旅游产业、联动整体发展机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但产业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产品低劣、效益萎靡和资源价值发挥不力等突出问题。树立"人和"新发展理念,直面挑战,攻坚克难,多举措营造"人和"氛围,促使"人"在甘肃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创造并实现价值,战略意蕴关键。

    2019年03期 v.24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跨界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

    马楠;齐诚;

    结合"互联网+"环境下产业跨界融合趋势,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加速和推动图书馆跨界融合的动力机制。通过文献调研,从理论上分析了互联网在图书馆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加速和推动图书馆跨界融合的动力来源。对图书馆跨界融合动力机制的研究,将有利于加速图书馆跨界融合向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发展,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存在价值,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019年03期 v.24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