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师学报

哲学研究

  • 亚里士多德实践之魂

    陈维荣;姚爱琴;

    作为西方实践哲学创始人的亚里士多德最早明确地着眼于实践来研究人的行为,使"实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和实践哲学的主题。本文探讨了亚氏所确定的实践范畴,认为其范畴指向的实践活动蕴含着自主、自由和善的灵魂,并说明其"实践"活动之魂的缘起与一定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人类实践活动本应追求的价值取向,以克服当代实践发展中出现的偏差。

    2013年01期 v.1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绝对到中和——晁错对齐法家《管子》的接受

    杨玲;史国良;

    晁错是汉代文景时期最重要的大臣之一,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景之治。文章在对晁错思想和齐法家之《管子》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管子》对晁错的影响。进而探讨了晁错接受《管子》的主要原因:一、在"过秦"思潮下,晁错对晋法家思想的矫弊;二、齐学在汉代的兴起;三、晁错受《尚书》等儒家典籍的影响,对晋法家进行了中和。

    2013年01期 v.18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主体如何生成——在福柯权力—知识的网罗中

    刘莉;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主要考察各种陈述类型的空间分布,谱系学则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不同话语实践行为之间互相影响、制约、协商的关系上。不同话语实践行为之间互相制约、影响、协商的过程是"权力"斗争博弈的过程,而"权力"斗争妥协的结果就是我们所谓的知识。揭示权力—知识的复杂成因和运作机制,展示这种机制对于"主体"的全面控制,并尝试释放生命自身所携带的"力量"的可能,寻求摆脱全面控制的有效途径,是福柯思考的核心问题。

    2013年01期 v.18 12-1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戴震“理欲说”的平衡性

    王晓燕;郑炜华;

    清中叶思想家戴震提出的"理存于欲"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天理"和"人欲"关系的不同见解加以细致比较,以及对戴震理欲思想的深入分析,认为戴震对理欲关系的论断,充分体现了传统伦理道德和物质欲望之间的平衡性。

    2013年01期 v.18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构建良性循环的文艺生态“链”和“场”

    梁胜明;

    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艺史、文艺理论是构成文艺生态的四种基本要素。我们可以把这四种多向互动的文艺领域,叫做文艺生态"链"和"场"。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需要文艺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辩证统一。

    2013年01期 v.18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反思杰克·伦敦的社会主义思想

    马玉;张宝林;

    杰克.伦敦的社会主义信仰夹杂着很浓的个人主义和种族主义;文章反思了杰克.伦敦生命后期革命热情和创作退化的客观原因,得出结论:杰克.伦敦是一个思想倾向异常复杂的作家,我们绝不能按照一个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标准去要求他。

    2013年01期 v.18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移情说”之中西比较

    谷秀芳;

    ":移情说"是19世纪盛行于西方的关于审美欣赏的理论,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立普斯。中国理论界试图在中古古代文论中找到与立普斯的"移情说"对等的理论,但中国和西方的"移情说"有着明显差异。

    2013年01期 v.18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当代西部生态小说的表征及形成原因

    何鲜贵;

    在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日臻成熟的今天,当代西部生态文学的创作也呈现出了繁荣的趋势,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面貌,开创了西部文学崭新的局面。探讨当代西部生态小说的一些基本表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以此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当代西部生态小说特质的认识和研究。

    2013年01期 v.18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白诗歌明月意象的生态解读

    陈蕾;

    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明月意象是李白诗歌中使用较多的意象,蕴含着李白的生态智慧,从生态视角对李白诗歌的明月意象进行解读,以此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关系,解构李白明月意象构成的新鲜生动丰富的生态世界,为李白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013年01期 v.18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下载次数: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苏东坡传》看林语堂叙述者身份的丢失

    郭有婧;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1947年用英文完成的一部历史传记。他用个人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的观念对苏东坡的生活及其年代进行了解读,他的这种史观又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相结合,使他在解读历史的同时失去了历史传记作家必须的叙述者的身份。比起建设社会的功德,林语堂更关心生命的理想及人类的品性,他的解读又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暗合着,成就了《苏东坡传》被读者喜爱和流传社会的一个助缘,同时也构成了对历史真实的某种偏离。

    2013年01期 v.18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解析《红字》中的隐蔽文化

    朱海丽;梁新惠;

    隐蔽文化是埋藏很深、难以察觉、难以发现的文化,它常位于文化深层结构的最底部,却表达着真正的含义。通过对《红字》中"物""、景"、"色""、话语"等所表达的隐蔽文化的深入解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使《红字》中的人物再次活灵活现在世人面前,引领读者走进他们的历史,感悟他们的生活!

    2013年01期 v.18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传统女性叛逆者的化身——简·爱

    何浩;刘小丽;

    《简.爱》在1848年的问世,轰动了整个文坛,它创造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和敢于斗争、勇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作品表现了男权传统势力对女主人公的压抑、摧残,以及女主人公的抵制、抗争。可以说,妇女地位包含社会及家庭两个层面,社会地位(经济、政治、人际关系等等)向来为论者所关注,而对于家庭地位(执家权利、家务分工、感情状态,特别是性角色)则有所忽视。然而,这些内容恰恰准确地表现了妇女以追求心灵解放为核心的自身的平等、自由。

    2013年01期 v.18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看其悲剧成因

    谢晓科;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哈姆雷特本身是个热情乐观的青年,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但是父王的意外死亡,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使他忧郁,优柔寡断,多疑,性格上出现了矛盾,从而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2013年01期 v.18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20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找准人生的坐标,做生活的强者——试论《白鲸》中“亚哈”形象的现实意义

    高先丽;

    解读麦尔维尔在《白鲸》中塑造的亚哈这一人物形象,我们会发现很难对这位游离于正义与邪恶之间,集结了英雄与恶魔特质的复杂个体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本文仅从亚哈船长不向命运低头,敢于正视自己的残疾,敢于挑战比自己强悍百倍的莫比.迪克,敢于抛弃一切甚至生命去维护"人类的尊严"等这些闪光点,以及由于他的自私、偏执导致的悲剧结局来探讨这一人物形象对现如今读者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2013年01期 v.18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尔维娅·普拉斯之死——三重压力下的爆发与灭亡

    李霄云;

    作为自白派的代表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始终没有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识。尽管大多数研究者都将其死亡归咎于其丈夫——英国著名诗人泰德.休斯,但笔者始终认为,她早年怨恨父亲的辞世,青年纠结于母亲教育的期盼,成年后深陷在被丈夫抛弃的悲伤中无法自拔,她生命中最重要也最亲近的三个人,共同构成了中介普拉斯生命的"凶手"。三重重压,既是这位才女迸发才情的点金石,也是加速这个可怜女人走向灭亡的助推器。

    2013年01期 v.18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探佚宋词风气之形成

    何华;

    宋词风气的形成有历史、文化及前代文风遗留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2013年01期 v.18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阿干考

    侯桂秀;杨永发;

    通过大量的工具书和地方文献,讨论了"阿干"一词的含义、语源,和"阿干镇"、"阿干县"、"阿干堡"、"阿干山""、阿干岭"、"阿干水"、"阿干峪"、"阿干关"等以"阿干"为名的地名的起源。结论是:"阿干"源于鲜卑语,意义为"兄长""哥哥",又与"沃干"同音。"阿干"用于地名,前人认为即"兄长"之意,源于慕容诗"阿干歌",但本文依据现存最早出现"沃干"一名的《三国志》,认为不能确定。

    2013年01期 v.18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泸溪白沙瓦乡人的语言态度与乡话的濒危

    邓婕;

    从泸溪白沙瓦乡人的语言价值观、语言忠诚度、学习和保护乡话的态度考察瓦乡人的语言态度,透视乡话濒危的现象,剖析乡话使用衰退的原因。

    2013年01期 v.18 67-7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乾隆三十八至五十七年京铜长运滇员开帮抵通日期表

    许隽超;

    <正>滇铜黔铅,为清代制钱主要币材,其开采、运输过程,于国计民生关系綦重。滇省京铜雇船长运,运员须于二十三日内由省城昆明行抵四川泸店,受兑京铜限四十日,兑竣多即日开帮。自开帮之日起,至京铜运抵京师通州,例限十一个月。其中泸店至湖

    2013年01期 v.18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模糊语言的理论致思

    连文斌;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集模糊和明晰于一体的矛盾统一体,世界的这些属性投射到人类的语言中,就形成了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与明晰性,世界的模糊性对我们建立在明晰思维基础上的传统逻辑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我们以多种思维方式认识与把握世界。从自然语言模糊性理论思考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找到了前辈们对模糊语言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理论思考,对这些认识成果的梳理过程便形成了我们对于模糊语言的理论认识。

    2013年01期 v.18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比喻的影响及其翻译

    王旭东;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在不同语言中,因文化背景的差异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比喻。因此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比喻的文化差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通过举例从词汇多方面分析比较英汉比喻的文化差异,进而总结英汉互译的方法。

    2013年01期 v.18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内功”

    段珂;

    写作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仅凭形式上的完善、理论上的讲授是不会达到教学目标的,只有采用循序渐进地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内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实现我们写作教学的目标。

    2013年01期 v.18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艺术研究

  • 陇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文化特征

    余永红;

    陇南地处陇右之南,陕甘川交界之处,历史上一直是多民族聚居繁衍的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陇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品类无比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陇南民间美术。概括起来,陇南民间美术体现出文化内涵的综合性,艺术类型的丰富性,制作工艺的原生态性和艺术风格的过渡性等基本特征。

    2013年01期 v.18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不负天赋 出俗脱俗——由农民歌手朱之文的成名引发的思考

    吉文莉;

    从六个角度试图解读农民歌手朱之文的成名密码,由此引发对声乐教学的思考,以当前声乐教学中存在的四方面的问题为视角,探讨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动态和方向。

    2013年01期 v.18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结合音乐作品的视唱练耳教学探究

    容艺洋;

    《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发展应该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与审美的结合。文章强调了该课程的教学应从以前简单的技术练习中走出来,结合熟悉的声乐作品,让学生在歌唱中练习音准节奏,在掌握音准节奏的同时注重音乐情绪的表达。借助器乐作品进行视唱练耳教学,将不同乐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器乐作品的欣赏和视唱结合,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不同的音乐体裁。文章提出了一些教学法和训练方法,以此为结合音乐作品的视唱练耳教学提供一些教学法上的借鉴。

    2013年01期 v.18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教育与教学研究

  • 教育现象学视野下的教师职业幸福

    宋彩琴;

    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业幸福直接关系着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的高低甚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现象学是一种朝向实事本身的方法,它关注生活实事、关注个体独特体验生成的人文精神与气质。在教育现象学视野下,教师要走向生成的、创造性的课堂生活;创建平等的、交往的师生关系;做一个充满生命智慧型教师;做一个反思型实践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获得职业幸福。

    2013年01期 v.18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愤青”到“奋青”——一个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典型案例引发的思考

    汪青;杨齐;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大一年级则是新生进入新的大学环境之后的一个重要的适应阶段。现代大学生普遍具有思维活跃,有激情,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强等特点,部分大一新生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产生排斥和不满的情绪,甚至不满现状,针砭时弊,宣泄负面的、不满的情绪,构成了大学校园"愤青"群体。以一个典型案例,结合90后大学新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对新生适应性教育进行探讨。

    2013年01期 v.18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受教育权看我国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之实现

    刘俊雎;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与传统的权利相比,公民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由国家保障其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我国,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其现实的意义,因而,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特殊要求是确保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前提条件。

    2013年01期 v.18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等学校学生厌学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侯彦斌;杨斌芳;

    社会学视角的高校学生厌学可以定义为:明知错误而消极或积极地抵触学校教育的某些内容、手段、程序,直接或间接破坏学校教育规范或规章制度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校园涂鸦是高校学生厌学的社会学证据,潜意识目的是宣示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借意表达对不文明行为的反对、表达猥亵意念和情绪等。高校学生厌学的本质是一种校园越轨行为。深层次原因是高校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和学生需要的脱节。

    2013年01期 v.18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非双语环境下儿童英语教育若干问题研究

    刘川林;王勇;冉贺琳;

    基于国内儿童等低龄人群体英语教育非双语性的事实,结合国内外儿童英语教育理论和国内教学实际,探讨现阶段儿童英语学习的最佳时机和我国非双语环境下儿童英语教育应该加以研究的几个问题。儿童作为我国未来的主人,是构成我国低龄人口的主体,语言学习又是低龄人群体的主要任务。因此,研究儿童外语教育是对我国低龄人群体语言研究的一个方面。

    2013年01期 v.18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政治·法律

历史·文化

  •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军事斗争主体及性质问题探析

    王军营;李俊杰;许瑞源;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八路军留守部队、地方武装部队和群众武装构成了军事斗争的主体。边区军事斗争的性质,是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陕甘宁边区的军事斗争,保卫和巩固了陕甘宁边区,为促进边区各项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01期 v.18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陇西云阳板探微

    陈勇;

    陇西云阳板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是非常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它原来是当地庙会期间"朝山会"的一项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人民群众在节庆期间,期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表达良好愿望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文章对云阳板的艺术特质、传承与发展、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进行了介绍。

    2013年01期 v.18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万人拔河”传统民俗和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

    苏晓红;

    文化认同是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它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有利于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认同,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民族和谐、地区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临潭万人拔河这一民俗活动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很好的折射了文化认同和民族和谐之间的紧密关系,本文试作初步分析。

    2013年01期 v.18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清明节的矛盾内涵及其由来

    张海楠;

    清明节具有非常突出的矛盾色彩。一方面充满庄严肃穆,另一方面又满载欢快轻松,这和清明节的形成有直接关联。上巳寒食清明在时间上的接近性,使得这三个节日的习俗在唐代开始融合在一起,节日的习俗界限也不那么清楚,至宋代以后,自然而然地合而为一了,成为了今天的清明节。

    2013年01期 v.18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