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
一个复仇题材的作品应怎样表现才能具有人文及美学价值?这是复仇类题材创作的基本问题。它十分考验一个艺术家的美学修养及人文素质。在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中,庄姬的临终托孤之言象征该片虽已升到美学之堂,但整个影片的表现却最终没有进入美学之室、抵达一种人文精神的灵境,这是非常令人可惜的。
2011年04期 v.1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蒲向明;
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整体发展过程有源流分野,韵文是其最早类型,随后是散文,成为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的主体,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等样式。考察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的源流状况,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陇南白马人生活的过去和现在。
2011年04期 v.16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郭三德;
老舍早期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和缺点。近现代以来虽然历经数次规模可观的文化反思,但它仍然深深根植于国民的潜意识里,剔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2011年04期 v.16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延峰;
从文献记载和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秦在西周到春秋早期,建构了完备的礼乐制度,《诗经·秦风》作为秦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得到传播。《诗经·秦风》反映了秦礼中的飨礼、田狩、车舆制度、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诗经·秦风》表现了秦地风俗,具有"教训正俗"的意义,反映秦国臣下对君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加强。从《诗经·秦风》来看,秦所建构的礼乐制度具有自身特点,是在新的形势下对礼乐制度发展的代表。
2011年04期 v.16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连振波;
牛作麟系晚清时期通渭人。他身残志坚,发奋苦读,学博文醇,家学源远流长。一部《牛氏家言》堪比我国著名的《颜氏家训》,其人格魅力、好学精神、理学思想和价值观倾向,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牛作麟以为,理学的精髓在于心学,需要人们实心实践,学习古圣先贤,追求孔颜之乐。他教育子弟为政者必须寓精明于浑厚,藏严正于宽洪;为学当养圣贤所谓浩然之气。在移风易俗、启迪民智、家庭教育等方面,他不随流俗和时弊,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他谆谆告诫晚辈,要俭朴持家、耕读兼济,不要有仕宦之气,女眷当自食其力,读书明理,相夫教子,使牛氏家风蔚然形成。
2011年04期 v.16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兴芳;梁胜明;倪佳佳;
概括疏理了新世纪以来,各大学和出版社以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契机,大力加强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着重评述了为研究教材建设所做的学理上的舆理准备,以及新出版的一些精品教材的创新特点。
2011年04期 v.16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玉方;
从四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子夜》的艺术特色:1.塑造人物形象的多样化手法。运用现实主义典型化方法,抓住时代特征,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和浓郁的气氛渲染,展示人物命运,提示人物性格。2.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线和与附线、明线和暗线三条线索或交替或齐头并进,形成宏大而严谨的艺术结构。3.以现实主义多样艺术美的创造,展现时代的风云变幻,成功塑造了悲剧美的艺术形象。4.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和现代化都市特征的描绘,展示出一幅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形象。
2011年04期 v.16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栗明敏;
分析了福斯特在《霍华德庄园》中所表现的乡愁。霍华德庄园象征了传统的英格兰,它的留存象征了传统英格兰的连续性。霍华德庄园在承载了露丝.威尔考克斯的乡情的同时,也承载了福斯特本人的乡情。
2011年04期 v.16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吕德胜;
自平定罗卜藏丹津之后,清朝为实现对青海的完全统治,实行了"蒙藏分治"政策,对青海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文献档案史料全面阐述清廷的"蒙藏分治"政策,进而深入分析青海地区蒙藏关系发生变迁的原因以及蒙藏冲突的表现,旨在全面客观地看待青海蒙藏历史。
2011年04期 v.16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葛雅莉;
唐三彩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唐代以后的陶器制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唐三彩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王朝的兴衰。国内对于唐三彩的几次考古重大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唐三彩的形成发展轨迹,也为学界深入研究唐三彩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实物依据。
2011年04期 v.16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大祥;
敦煌文献,特别是敦煌变文和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唐五代西北方言口头词语。这些词语许多至今还在河西走廊汉语方言的口语中被使用。选取了"槁"、"便"、"羸塠"、"撩捋"、"毷臊"等几个敦煌文献中的口语词,将它们与现代河西走廊方言相互参证进行了考释。
2011年04期 v.16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6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魏琳;
陇南白马藏语是以甘肃省陇南文县铁楼乡为代表的有声调的藏语方言。文章概括了该方言的音系,并详细描述了其声韵调的特点。
2011年04期 v.16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尹雯;
临夏方言属于汉语西北方言中的一种特殊次方言,兼有兰银官话及中原官话的特点,还含有阿尔泰语成分。本文对临夏方言的"体"范畴(起始体、将然体、先行体、持续体、已然体、经历体、反复体、伴随体、短时体与尝试体)进行了探讨,并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对部分现象予以解释。
2011年04期 v.16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邱晓岚;
甘肃西和方言是北方方言中西北方言的一个分支,属中原官话秦陇片。从对县城境内各方言点的调查结果看,发现本方言在语音上与普通话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其内部各方言片之间也有所不同。在此,我将西和方言(以县城口音为代表)与普通话进行对照,找出其在声韵调方面的差异并进行辨正,以便境内的人学说普通话。
2011年04期 v.16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泽宁;
敦煌变文《茶酒论》(并序)中"打"却三盏已后的"打":一般被解释为饮食或吃,但通过对近代汉语相关语料的语义组合、语义语境分析,可以看出"打"应指大吃大喝,附属意义有粗俗随便的非正式风格、讥讽亲昵的情态和口头语体等特点。"打"和现代方言词"咥"的使用情况比较也证实了这一点。
2011年04期 v.16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明哲;杨东伟;
从心理接受层面上讲,影视受众的信息接受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经验图式"则是相关研究学者在研究了影视受众固有的接受意愿、审美倾向与主观价值选择等方面基础之上构建出来的一种分析模型。这种"经验图式"的存在对影视受众的心理接受态度具有强大的吸附力,要探究这种吸附力的强度与影响就要从源头上对"经验图式"进行解构。深入剖析"经验图式"的形成因子,并在相反的向度解构这种影视受众心理接受模式下的"经验图式"。
2011年04期 v.16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御;
潮州筝乐,高雅古朴,优美缠绵,历来被视为我国南派筝的代表。潮州筝发源于秦晋,成形于隋唐,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它深植于潮州音乐的丰沃土壤,与传统音乐保持着深厚渊源。潮州筝乐其独特的二四谱、按弦转调以及特有的演奏技法,都自成一格,堪称绝技。
2011年04期 v.16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丛密雨;
J.S.巴赫是一位划时代的复调音乐大师,他一生中写了无数的作品,《赋格的艺术》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复调音乐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他运用赋格所有可能的形式和手段,将一个简单的旋律(伟大主题)加以变化,使它从极简单到极复杂。《赋格的艺术》作为一部纯技巧的作品,集中地体现了巴赫娴熟、高超的作曲技巧,显示出音乐艺术在形式上、结构上既严谨又不拘一格、千变万化的独特魅力。从主题、结构、调性这些方面来分析复调技法在这部作品中的运用。
2011年04期 v.16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兴福;满顺昌;
大学是传承和创新知识的基地,随着社会转型,大学的功能逐渐淡化,严重影响大学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大学文化面临的困惑、存在的问题、缺失的根源,提出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以期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
2011年04期 v.16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虎技能;王晓军;
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决定了边远农牧区中小学加强多元文化教育的应然性历史使命。研究发现,边远农牧区中小学多元文化教育的实然现状并不乐观。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将多元文化融入到学校整体课程中,增强学校课程内容的文化适应性、养成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势必将进一步推进边远农牧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
2011年04期 v.16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亚强;
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区教育领域,它必将促进社区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模式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社区教育,共享社区内的社会教育资源、企业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等,形成开放的、共享的新型社区教育系统,这是城市信息化推进中社区教育发展的趋势。
2011年04期 v.16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唐莉;
结合自己在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体会,主要从高职高专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建设在理论水平、经典解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等几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做了探讨。旨在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011年04期 v.16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淑琴;张志梅;焦凤翔;贾伟;
古代汉语课程始终承担着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它还应当发挥文化传承这一重要使命。论文作为"师范专科院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与文化传承研究"课题的纵论,从课程教学和文化传承两方面进行结合论述,旨在从精神层面形成对民族、文化乃至社会的人文关照。
2011年04期 v.16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石林平;张东红;
对甘肃省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和要求,对自身学习及学习策略的评估、以及第二课堂等方面问题。依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十二条教学建议。
2011年04期 v.16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傅涛;
高职院校的社会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实践能力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探究社会心理学课程体系构建和发展原则,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发展,促进学生人际沟通的顺畅,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择业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2011年04期 v.16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惠琴;
音乐课程资源在音乐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形成音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且直接的实施条件,为音乐课程及其实施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必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音乐课程及其实施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在综述音乐课程资源的分类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的音乐课程资源现状,并针对有关问题与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对策探讨。
2011年04期 v.16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叶杰;王莅;
大学活动课程实施既是知识与社会准则的内化过程,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与以社会为指向的教育目的的有机统一,表现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价值取向的隐性融合。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对该校的活动课程实践情况进行了阐述,以期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1年04期 v.16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焦丽霞;
儿童人物简笔画创编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进行儿童人物简笔画创编时必须体现"主题明确、立意新颖、形象可爱、趣味性强"的特点,同时运用正确的创编方法将搜集的素材进行删减、组合、改编、重新构图,应注重动态形象的趣味性,组合关系的整体性,表情描写的生动性,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等创编原则。再结合一定的艺术手法创编出具有艺术性、趣味性、科学性有机结合的儿童人物简笔画,是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共同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2011年04期 v.16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小宏;
政治课概念抽象理论性强的特点,无疑给这一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造成困难。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针,通过爱心式教学、智慧式教学、快乐式教学等营造教学的艺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在分享快乐的同时,接受相应的知识,以便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发挥出政治课的功能,实现政治课价值的最大化。
2011年04期 v.16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蒋月锋;
公共政策以公共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其制定和执行应遵循公共、正义、公正等基本原则。在当前处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公共政策的制定存在主体性价值的缺失、过程的程序正义价值缺失及结果的公正性价值缺失等诸多价值问题。必须通过对主体性价值的再认识、政策制定的过程价值关注和政策价值导向与利益价值取向的辩证认识等措施来重塑公共政策的价值。
2011年04期 v.16 122-12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羌洲;
当今中国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政府机构从上到下也在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型政府"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服务型政府"进行一系列的转变。中东部及沿海地区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环境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走得相对较快一些,中西部的民族地区虽然没有这样先天的优势,却也在努力寻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将这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综合比较研究,以方便政府部门选取利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2011年04期 v.16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旭辉;
在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经济趋于萎缩。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通过设置官职、劝课农桑等经济政策,使其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心由牧业转向了农业,不同程度的维持并刺激了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
2011年04期 v.16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傅满仓;
创业是一种追求实效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为了确保创业成功,创业者必须将软硬两种资本或资源占有并使其产生两者相加大于和、两者相乘大于积的功效与价值,而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创业者的能力、能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和"的思想、"悟"的直觉、"变"的态度就是直接提升创业者能力、能量的"三字经",有了这三个精神要素,或曰"能量三角形"的支撑,创业者就能获得创业的成功。
2011年04期 v.16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虹;
藏区草山纠纷的解决方式中存在着各种法律资源、文化传统和知识体系的博弈争斗的流动场域,同时也是各种纠纷解决方式和制度进行博弈争斗的过程。对于藏区草山纠纷的解决,任何纠纷解决方式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体系,有自己的适用空间和发挥作用的社会基础。针对实际,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实现各种解决纠纷方式的相互协调和分工合作,从而形成有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的运行机制。
2011年04期 v.16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