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师学报

文学研究

  • 略论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梁枢;

    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对形成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及其才学见识的重要影响。

    2010年06期 v.15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世纪文学与新媒介环境

    许苗苗;

    文学发展与媒介环境密切相关。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体的普遍应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文学的发展,使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质。网络媒体扩大了文学创作的主体队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热衷于网络言论的写作者以及媒体从业者构成新媒体时代创作队伍的主力。新媒介多样的呈现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在内容、文体、表达方式、生成过程等方面有所变化,作家也变成趋于普泛化的称谓。

    2010年06期 v.15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浅析《缀网劳蛛》中的“破网”哲学及其现实意义

    马晗敏;

    许地山《缀网劳蛛》通过描述主人公尚洁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破网"哲学。这种哲学是作者综合了儒释道和基督多种宗教文化,对主人公"人生多苦"命运的诠释和对苦难的感知与思索。表面上,这种哲学是消极悲观的,实则蕴涵了积极向上、乐观自由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人生就像蜘蛛结网,网总是残缺不全的,人应该像蜘蛛那样不停地补缀命运之网。"破网"哲学体现了一种面对困境不畏惧退缩、主动迎接、坚韧不屈的内在精神,它不仅给"五四"时期萎靡颓唐的青年带来精神上的鼓舞,而且对今天浮躁不安的人们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010年06期 v.15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悲悯与温情:《呼兰河传》的情感取向

    鲁建平;

    《呼兰河传》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辞世大作。作品中小团圆媳妇等人物形象凸显了最原始的生命本能以及被传统道德规范肆意践踏的生命欲求。同时,萧红还以温情的笔触,以回忆的方式记述了自己美好的孩童时代,表现了她热爱生命、憧憬理想、眷恋亲情的强烈且显明的情感取向。

    2010年06期 v.15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元杂剧中医者形象之再讨论——试从元杂剧中医者形象看传统汉医学在元代的发展

    李晓梅;

    元杂剧中的医者形象共有十三位,其中近三分之二的是受到剧作家批判的庸医、恶医。他们如同三棱镜,真实地折射出元代社会汉医学受到一定束缚的发展状况。特殊的民族政策、儒家文化独尊地位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少数民族医学的长足发展以及汉医学内部产生的分歧都是造成汉医学在元代发展受阻的重要因素。

    2010年06期 v.15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陶渊明诗文备受后人推崇的深层原因

    何鲜贵;傅满仓;

    对陶渊明诗文的研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他的诗文备受后人的推崇,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早有论述,现就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基本抛开他的诗歌作品本身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讨论。他的诗文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除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对后世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隐士形象首先被中国传统文人接受和他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为中国传统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归宿,有了他们的首先接受才使得陶渊明诗文备受后人推崇

    2010年06期 v.15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由《荡寇志》反观小说的社会功用

    宋运娜;杨惠芳;

    对《水浒传》的续书———《荡寇志》,研究者往往从政治或道德的角度对它进行评论,笔者拟从小说的社会价值这个角度去观照《荡寇志》,它为小说的社会功用作了最好的反面证明。

    2010年06期 v.15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现当代小说情节结构的“尚三”性探析

    侯海燕;

    通过对现当代小说的意境营造与心理揭示、人物性格与情节延伸等多方面研究,说明"尚三"这种审美思维机制在中国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以较强的惯性力和向心力影响着中国作家的思维创造力。

    2010年06期 v.15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权德舆的散文成就

    陈江英;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以文名之盛应召入朝,官至卿相,仕宦显达。一生著述颇丰,有诗文集五十卷行世。创作有400多篇文章,众体皆备;提出了明确的诗文理论。其诗上承盛唐余音,下启中唐诗风;其文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其文学成就很高,在中唐文坛享有盛誉。

    2010年06期 v.15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东乡族汉语中“些”、“有”、“啦哒/哒啦”、“阿哈”的用法及来源

    莫超;

    东乡族汉语中,有汉语西北方言(主要是临夏话)的成分,也有从东乡语或蒙古语中借用或变用的成分。本文探讨了东乡族汉语中的"些""、有""、啦哒/哒啦""、阿哈"四个词语的用法及来源,认为它们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源语言的深层语法特点会在习得的另一语言中表现出来。

    2010年06期 v.15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汉语并列式固定语羡余现象的认知解释

    罗姝;

    现代汉语并列式固定语羡余现象大部分表现为前项和后项同义或者近义,组合为固定语后,前项和后项都与固定语的语义相同;极少的一部分其中的一项在组合后的固定语中不再表义,形成偏义固定语。它们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认知基础,即同义、近义并列式固定语羡余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是认知上的距离象似性,而偏义固定语羡余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是认知域中的凸显原则。

    2010年06期 v.15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甘肃徽县方言的语音辨正

    李娟霞;

    甘肃徽县方言是北方方言中西北方言的一个分支,属中原官话秦陇片。从对徽县境内各方言点的调查情况来看,徽县方言在语音上与普通话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其内部差异也是明显的。在此,我将徽县方言(以城关口音为代表)与普通话进行对照,找出其在声韵调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进行辨正,以方便徽县境内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2010年06期 v.15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距离”与汉语修辞艺术

    王可峰;宁文忠;

    汉语修辞艺术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审美"距离"的正确营构和解读。"距离",本是中外美学、文艺理论中一个常用的术语,将其引入汉语修辞艺术中,旨在丰富汉语修辞艺术理论体系,为科学的建构和解读汉语修辞艺术提供帮助。在解读其内涵的基础上,又从外延上,即时空距离、心理距离、逻辑距离、情感距离等四个方面进行大胆阐释。"距离"是汉语修辞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距离"在汉语修辞艺术中的运用无处不在,使用中尤其要把握好度。

    2010年06期 v.15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夫之《楚辞通释》与王逸注之比较

    黄巧玲;

    王夫之的《楚辞通释》是其研究《楚辞》的力作,王夫之对《楚辞》的训释多有独到的视野,是《楚辞》研究的宝贵财富,文章选择数则与王逸注进行比较,从而可以窥见王夫之《楚辞》研究的成就。

    2010年06期 v.15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政治·经济

  • 试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

    王宏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亦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只有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辩证关系,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永葆马克思主义的青春与活力。

    2010年06期 v.15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青海特色旅游业发展研究

    白玉琪;

    旅游资源优势是青海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基本保证,西部大开发使青海旅游业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青海旅游发展必须以市场定位、市场分类开发、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为主,树立市场理念,利用创新动力,积极推进销售渠道建设和区域合作,实现旅游业全方位发展。

    2010年06期 v.15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艺术研究

  • 陇南西和羊皮扇鼓舞艺术形式探析

    王彤彤;

    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分析研究陇南西和羊皮扇鼓舞的历史传承、艺术形式及功能的演化过程等诸方面,并对其舞蹈者的服饰和动律特点、舞蹈表演形式等核心要素作一分析,从而使人们认识该民间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情及其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

    2010年06期 v.15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康县大堡镇李家山手工制造构皮纸工艺探访

    张永权;

    甘肃康县大堡镇李家山村农民继续按最原始的造纸工艺流程生产着手工纸,传承着手工造纸这一古老的原生态文化信息。研究认为,目前传统手工造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可开发利用的价值不可低估。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手工业造纸在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文化进步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2010年06期 v.15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陇中小曲唱词的艺术特点

    苏建军;

    就甘肃省陇中小曲唱词的艺术特点,从内容、风格、句式、韵律等方面进行了举例分析。

    2010年06期 v.15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莫扎特艺术歌曲中戏剧因素探微——以《紫罗兰》等代表作品为例

    何卫;

    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声乐体裁"艺术歌曲"是对抒情歌曲的通称,由于多采用著名诗歌作为歌词,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抒情性"成为艺术歌曲与生俱来的最突出和主要的特征。然而,在奥地利杰出的古典作曲大师莫扎特创作的艺术歌曲中,却同时体现出了除抒情性之外的另一种特征———"戏剧性",具体表现在情节性和冲突性两方面。以莫扎特的《紫罗兰》、《不幸的爱情》等代表性艺术歌曲为例对其进行探讨,以期对实际演唱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2010年06期 v.15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山水画学中独特的写“真”观

    王惠;

    通过荆浩、郭熙及韩拙画论中对自然之"真"的探讨,研究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写真"观念的提出、深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落实,阐述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独特写真观的形成过程,剖析其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的精神实质和对后世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2010年06期 v.15 69-7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模拟法庭审判中的辩论研究

    闫辐;

    模拟法庭审判中的辩论有三个维度:时效、事实、法律关系。辩论存在于两个阶段: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辩论的目的与主题有:查明事实、适用法律。亲历辩论实践,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法律知识与技能,生成法律思维。

    2010年06期 v.15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私分国有资产行为的刑法规制

    张建军;

    在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变革过程中,私分国有资产的行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多发态势,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故有必要以刑法予以规制。而要发挥刑法保护国有资产的机能,就需要对罪状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解读,并厘清私分国有资产与相关行为的界限。

    2010年06期 v.15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研究

  • 双因素理论下的高校干部聘任

    许尔忠;

    高校管理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方面,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管理干部队伍对于高校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管理干部聘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按照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既要保证保健因素的基础性作用,更要拓展激励因素的内涵,不断激发高校管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推动整个学校的健康发展。

    2010年06期 v.15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以生为本,因校制宜,加强民族聚居区高校学生的差异管理

    陈多仁;赵文进;

    针对民族聚居区高校及学生差异实际,着重从学习管理制度、学习标准、形成管理合力、双语教学及双语化管理四个方面探讨民族聚居区高校学生的差异管理,其实质就是要以生为本,因校制宜,提倡人文管理,实施人性化教育。

    2010年06期 v.15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民族师范院校“援教顶岗”教育实习模式的新探索——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徐君伟;李锦煜;王莅;袁建勋;

    ":援教顶岗"教育实习模式是民族师范院校为解决教育实习问题而进行的探索。从"援教顶岗"教育实习的理念、组织形式、构成、时间和内容、管理、基地建设及考核与评价七个方面对该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援教顶岗"教育实习模式、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为民族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2010年06期 v.15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研究性教学对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郭晓云;夏丽萍;

    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研究性教学中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深入探讨研究性教学对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以期进一步促进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提升。

    2010年06期 v.15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浅谈高师声乐艺术指导教师的职业特点

    孙丹青;

    声乐艺术指导课是高等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分支课程,它辅助着声乐教学,并强有力地支撑着声乐教学。作为高等音乐院校的声乐艺术指导教师,必须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及发展学科。因此,声乐艺术指导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素质,了解自身的职业特点,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010年06期 v.15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策研究

    柳萍;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大学期间舍友朝夕相处,因而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尤为重要。通过阐述、分析目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提出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对策。

    2010年06期 v.15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8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加强高师院校音乐教育重要性认识

    吉文莉;

    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提升大学校园文化水平、造就"一专多能"的中小学新型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社会文艺骨干四个不同的视角出发,论述高师院校加强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呼吁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师院校进一步加大对非音乐类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力度,根据实际情况把音乐课设为必修课,并在此基础上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音乐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2010年06期 v.15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教育与教学研究

  • 教育学教学模式的批判与重建

    王莉萍;

    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一门必修课,它对培养合格的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大多数师范生对教育学并不重视,教育学对这些准教师也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教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教育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期改进教育学教学,推进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改革,使其成为一门让高师学生真正受益的学科。

    2010年06期 v.15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老子》教育技术思想辨析

    陈作伯;

    从消除认为《老子》否定技术的错谬之见入手,指出老子"朴散则为器"的近乎于道的技术制作思想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技术思想,同时也提出了开发祖国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适合中国教育特色的教育技术道路的途径。

    2010年06期 v.15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民族高校新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构建——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史顺良;罗贤卿;

    通过回顾民族高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理论基础,分析现行大学英语分级模式下的教学效果,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访谈等,指出民族高校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民族高校新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构建的新理念,以实现民族高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

    2010年06期 v.15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任务型大学英语“视听说”课教学模式与课堂实践

    杜永莉;

    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结合英语"视听说"课堂的特点、教学现状及应达到的目标,在回顾国内外任务型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任务型英语"视听说"课教学模式,并介绍我们的课堂实践。

    2010年06期 v.15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幼儿母语话语与大学生英语话语对比分析看“哑巴英语”形成原因

    彭文鼎;

    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哑巴英语"现象已广泛引起语言教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而与外语学习中"哑巴英语"现象相对应并形成鲜明反差的则是幼儿母语学习所取得的普遍成功。以幼儿母语与大学生英语口语语料对比为切入点,着眼于外语学习中语言水平与思维发展之间的非平衡状态,试图对"哑巴英语"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形成的原因,旨在对外语学习的认识和外语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2010年06期 v.15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

    谈爱芳;

    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中,声乐课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多年来,高师声乐教学一直在沿袭着专业院校"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高师声乐教学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合理改革课程设置,利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思路,把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作为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与方向,融知识性与技能性为一体,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社会实用型人才。

    2010年06期 v.15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确理解和运用强化、惩罚与权力,促进中小学学生行为管理科学化

    刘清梅;

    区分了强化、惩罚的种类及运用原则;区分了权力的种类及运用。帮助中小学管理者、教师和家长正确理解和运用强化、惩罚与权力,促进中小学学生行为管理科学化。

    2010年06期 v.15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人类学视野的青春期少女反抗理论启示

    张海钟;焦丽霞;秦积翠;

    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到青春期(11、12岁至17、18岁),生理身体表现出一系列巨大变化,心理行为表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称为过度期、叛逆期、反抗期、急风暴雨期、青春骚动期、危机期、转折期、心理断乳期,普遍归因于身体发育的自然成熟。但社会生物学、人类学家则认为,在动物进化过程中,为了种族发展形成许多禁忌,特别是乱伦禁忌,后来这些禁忌本能化和习俗化。习俗之一就是换群。人类和他的祖先猴子、猩猩一样,是女性换群。经过漫长的进化,少女就形成了集体潜意识的青春期换群冲动,到了青春期就反抗家庭父母,极力在外寻找其他家庭(群体)的接纳。这种集体潜意识的换群冲动是青春期少女心理反抗的社会生物学根源。也就是说,生物的性成熟、进化的换群冲动、文化的性约束共同造成了反抗。

    2010年06期 v.15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浅析曾国藩教化兴家伦理思想——和谐视域下的曾国藩家庭伦理

    孙翔;

    曾国藩的教化兴家之策有二"八"传世,除骄戒傲和自克自省,自立自强。针对现代家庭教育出现的过分溺爱、重智轻德等教育误区,曾国藩教化伦理思想无疑是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中一种可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2010年06期 v.15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其他

  • 社会转型期的藏族家庭实证分析——对甘南藏族家庭的调查研究

    李卫平;

    以甘南藏族家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统计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对20世纪以来藏族家庭变迁的基本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转型时期藏族家庭结构呈现以下情况:(1)家庭规模扩大;(2)扩大家庭成为家庭结构的主要类型;(3)家庭的经济、养老功能强化,宗教、教育功能弱化;(4)生育意愿更趋理性,性别比相对平衡。

    2010年06期 v.15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明清时期兰州的祭祖习俗

    石莉萍;马丽云;

    明清时期兰州地区盛行着体现浓厚祖先崇拜的祭祖习俗。通过浓厚的敬祖崇宗观念和墓祭、庙祀、家祭、邮祭等系统的祭祖礼仪对明清时期兰州的祭祖习俗进行探讨,以期揭示明清时期兰州祭祖习俗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2010年06期 v.15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特色化建设背景下甘肃省兰外高师院校学报办刊之路分析

    艾小刚;吴卫东;

    分析我国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化建设实践及相关政策背景发现,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数字化出版、集团化经营已经成为未来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方向。从甘肃省兰外《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河西学院学报》、《陇东学院学报》这3家学报公开出版后的办刊实践来看,它们的特色化办刊之路取得了初步成绩,且都已经在国内学术期刊界站稳了脚跟,而且有的学报的特色栏目已经成为全国学报界的优秀栏目,引起了学术界和学报研究者的广泛注意。它们的办刊实践说明,受地域和学科设置的局限,甘肃省兰外3所地方高校学报要想在全国学报之林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特色化发展是非常有效的一条途径。

    2010年06期 v.15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