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顺玲;侯琰婕;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汉语与汉字的特点紧密相联,有不同于拼音文字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汉语言文字文化。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辉煌灿烂的一部分,它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中国文学之所以能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精神风采,与独具魅力和表现力的汉语言文字密切相关。
2010年04期 v.1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贾珮瑶;
文学是上层建筑,受着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基础的最终决定因素;物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石。因此,文学的发生发展受着科学技术和物理学的深刻制约,同时,文学作为一个耗散结构,在物理学和技术科学决定的基础上,又呈现出其特有的发展规律。
2010年04期 v.15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雄飞;
陕西北部的三边一带和关中地区的凤县、宝鸡县西部山区以及山西部分地区也有"花儿",这些民歌都是"花儿"文化圈向外扩散、渗透、传播到新的地区以后,经过与当地民歌长期互相融合才逐步成长起来的民歌形态,特殊的历史社会原因造就了这种民歌扩散现象。
2010年04期 v.15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韩莉;曹艳华;
尤侗不仅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也是对"曲"有独特认识的戏曲理论家。虽无系统的曲论著作留世,但在多篇散文中透露出自己的曲学心得,论及戏曲的地位、功能及价值,较为全面地表达了自己对戏曲创作所持有的观点。
2010年04期 v.15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连振波;
秦嘉、徐淑是东汉顺帝、桓帝时的夫妻诗人。现存秦嘉的五言诗《赠妇诗》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也是现存最早的可考五言爱情赠答诗。秦嘉、徐淑的诗开创了文人五言诗使典用事的先河。他们的诗具有对生命的忧虑意识,开创了新的抒情方式,开拓了新的写作题材,具有"歌诗婉约,妙语新声"的特点。其文语言朴实,情真意厚,缠绵凄怆。秦嘉、徐淑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是他们的诗歌创作,还是悲怆动人的爱情故事,对后世都有较深远的影响。
2010年04期 v.15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魏琳;
李白的二入长安,是他人生中的重要历程,虽然政治上没有大的发展,但却触及到了唐代的上层社会,认识到了上层社会的真实面目,对他的性格及人生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探究李白二入长安时的诗歌创作对研究李白在长安的生活及思想状况大有裨益。
2010年04期 v.15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谷秀芳;
《文心雕龙.隐秀》篇的本意是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两种美学表现及其出现的原因,继而讨论这两种美学表现的不同特征和相互关系,顺带讨论这两种表现的审美效果以及达到这两种表现的途径。隐秀涉及到文学风格、作品鉴赏等方面;隐秀又与其他范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隐秀的内涵与中国古代哲学也有着内在相通之处。
2010年04期 v.15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玲;尹泰鸿;
《告别圆舞曲》是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将露辛娜等人物置于"追寻"的模式中,探索生存本能——拜物教、死亡本能——美与爱之间的紧张关系所导向的逻辑命题,包括性与商品拜物教的二元对立、货币对宗教的解符码化以及原欲与文明的冲突等。由于主体与他人利益错位而不能形成交换机制,或面临"永劫轮回"的困境,加上客体的功利性和庸俗性本质,追寻活动只能沦为荒诞的闹剧。小说是"追寻"母题在现代背景下的反讽式重写。
2010年04期 v.15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坛;
卡夫卡在《判决》中通过叙述者叙述方式的不断变化,模糊了叙述者的第三人称的客观叙事,使叙述者的视角和态度发生了含混,并借助内聚焦和零聚焦两种叙述方式的叠加重和消解了叙述者的客观性,使文本表现出了悖谬的意义。
2010年04期 v.15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素平;
摩西是《圣经.旧约》里记述的以色列先知。摩西"出埃及"与哈姆莱特复仇有诸多可比性:都是被时代选择的立法者,都有逃避与延宕的性格缺陷,都面临立法与破诫的两难抉择,都遭遇了功亏一篑的悲壮命运,都成为新时代的奠基者与开创者。
2010年04期 v.15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春燕;
藏族民间谚语反映了藏民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是民间口头创作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宝藏。在搜集大量藏族谚语的基础上,浅析藏族谚语的句式结构、韵律修辞、语言风格等艺术特征。
2010年04期 v.15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海平;
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是原始巫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至明清,傩文化经历了由单纯的宗教性质逐步过渡到宗教性质与娱乐精神相结合的历史,其表演形式也经历了傩祭——傩舞——傩戏的衍变过程。
2010年04期 v.15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下载次数:7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沙勇;
主要对清朝新疆哈密、吐鲁番维吾尔族地区实行的札萨克制进行分析,探讨它所实行的具体内容,札萨克制下额贝都拉家族和额敏和卓家族在统一新疆前后的历史功绩,以及清后期至民国时期这种制度的废除,从而使我们对这种制度作出更客观的评价。
2010年04期 v.15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宋钢;
《学而篇》因为在《论语》中的特殊地位,历来倍受关注,然而学术界对其中不少章节字句的理解,却不能尽如人意。兹选取较为难解或分歧较多之处,试作重新诠释,以期为论语学研究提供必要参考。
2010年04期 v.15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8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立正;
"輮"字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荀子.劝学》篇:"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一句,历来中学课本注释均没有将它解释得准确而简明,甚至出现错讹。从古代造车工艺和车辆结构的角度,分析"輮"字,从而求得确切注解,即"輮"乃古代造车工艺中对直木加湿、加热、加力使之"曲"且"中规"。这个工艺在北方也叫"熨"(音yù)。然后明确"輮"不仅是加工竹木的工艺,同时也是车轮中"其曲中规"而被称为"轮辋"的部分。
2010年04期 v.15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谭治琪;
就陇东方言中的一些人常用词里的本字,按照其在当地方言中古今语音演变规律,并参照文献用例,进行考释,以此探寻本地方言特点。
2010年04期 v.15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琳;
藏语有三大方言区,在其语音、语法、词汇表现上有诸多不同之处,显示出各自特点。试就安多方言区内甘南藏区内舟曲和夏河方言内部语音之间的差异做一比较和分析,讨论内部语音差异的表现及浑沌性。
2010年04期 v.15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白莉;
名词谓语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的句型,尽管所占比例不大,但它却能很好地体现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的特点,它是现代汉语句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主谓句相比,名词谓语句在句法和语义等方面有着许多特点。
2010年04期 v.15 62-6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许立新;陈芳;
隐性德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对被教育对象的方式方法和教育效果上看,它和显性德育具有显著的不同。隐性德育以其独特的作用机理和丰富的形态特征,与显性德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有效地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0年04期 v.15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曾熙;
学校公民意识教育意义深远,然而,目前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要提高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公民意识教育与传统德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等方面的关系。
2010年04期 v.15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富强;
大学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精神和人文特质的课程,应科学定位功能,合理设置课程。针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困境,通过教师角色定位、师生关系和教学团队、个性化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解决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2010年04期 v.15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罗燕子;
结合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把混合学习理论和英语教学理论结合起来,讨论传统课堂听力训练+网上听力练习+课外听力实践的一种有效的融合形式,探索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英语听力教学中的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2010年04期 v.15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慧;罗桂保;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实施新课程主体的英语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课程需要新型教师,而在新型教师的培养中,除了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进行课程改革外,学历达标的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从新型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入手,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进行了新的反思。
2010年04期 v.15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学伶;
大学英语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由于现有的教师水平、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少数民族学生本身所存在各种问题,加之少数民族特殊的语言文化背景影响,致使英语听说教学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系统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听说能力,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具体的实践方法。
2010年04期 v.15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潘维霞;
财务管理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加强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通过对我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改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的建议和方法。
2010年04期 v.15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俞炎燊;
隐喻的顺序性、相似性和映射的系统性等认知性特征,显示了其在语篇组织中的应用价值,以及语篇理解方面的思维工具价值。具体到商业新闻听力教学过程中,隐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借助以隐喻为中心的语义场或语义链来理解主旨,用隐喻这一认知方式来快速提取信息,准确理解语篇,因此隐喻的语篇功能在商业新闻听力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2010年04期 v.15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云平;许佩宁;
詹姆士认为,自由意志论者与决定论者在对待自由意志的问题上都是不足取的。从"责任"的角度来看,二者最终都将不予承担责任。詹姆士认为,必须在其实用主义的意义下来讨论自由意志问题。在詹姆士看来,只有当意志自由能使我们"更好些",能给予"解救",自由意志问题才是有意义的。詹姆士的根本意图在于将哲学从形而上学的是什么的言说中转移到实用主义的将是什么之中,这一转移,具有范式转移的重要意义。
2010年04期 v.15 13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丽云;
近年来在我国各省市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广东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逐步开始产生全局性重大影响。借鉴广东发展经验,分析我省存在的问题,对于以甘肃省为代表的西北落后地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04期 v.15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欢;张海钟;
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中出现了大量新的政治经济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对甘肃省市县区域城乡居民政治经济热点问题态度问卷调查和结果的定量分析,其原因主要源自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市类型、地理环境、区域文化等。建议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反腐败力度,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解决农村疾病预防和治疗问题,依法严厉查处食品卫生问题,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恶化和垃圾治理,提高基金和保险运作的规范化水平。
2010年04期 v.15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庞卫花;王润科;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GIS作为一种技术在旅游资源调查研究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GIS将成为表达旅游信息、促进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有力工具。论述了GIS在旅游中的重要性,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陇南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最后总结并展望GIS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2010年04期 v.15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