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源;
21世纪初,中国的文坛集束式地推出了真正生态意义上的动物小说,这些小说都表达了一种新的生态伦理思想:不应单纯地将动物视为有异于人类的"他者",而应将其视为是与人类一样有生命、需要平等对待的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作品建构一系列生态灾难意象,警示人们对自然的关怀和对动物的热爱,并且在对狼、獒、虎等自然动物原始野性生命形态的展示中,激起我们对人性弱化和丧失的深刻反思。
2010年01期 v.1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晓琴;
甘肃作家杨显惠在多部作品中反映了大饥饿时代人的生存权利被践踏的历史事实,《夹边沟纪事》展现了右派这个特殊人群的生命哀歌,而《定西孤儿院纪事》则从大饥饿时代定西普通人的生命悲歌来揭示生活的悲剧,用纪事的形式再现那段历史,警醒我们对个体生命权利的尊重。杨显惠的努力对当代文坛很重要,他所做的是为我们的民族记忆添砖加瓦的工作。文学的帮闲和帮忙从来是文学不能独立于世的软肋,但真正超越时代的文学都是人类良知的真实流露。杨显惠的努力是一个坐标,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在人类性和普世性的认识上的一次升华。
2010年01期 v.15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范建刚;
戏剧作为一种"国家仪式",在塑造国家形象和树立国家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甘肃当代戏剧通过戏剧创作、组织和参与各种戏剧展演活动以及对传统剧目进行意识形态化的改编,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意识形态的强化。
2010年01期 v.15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军民;王骁勇;
以两个构思相近的文本——《果园城》和《小城畸人》为标本,切入中外"小城"文学实践中明显存在的"乌有乡"叙事模式,精细地探讨两部作品在呈示地域文化、塑造人物群像特别是文本构思和叙述技巧等方面的异同。
2010年01期 v.15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冯曦缘;
在搜集、研读及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试从历代女性文学的边缘地位和近代女性创作群体的分类初步探索近代女性文学发展的某些层面。
2010年01期 v.15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唐隽蕾;
《祝福》是鲁迅描写病态社会中正常悲剧的典范之作。悲剧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按照这个社会的正常秩序来进行。《祝福》的创作原则体现着对立统一规律。
2010年01期 v.15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金峰;
影视艺术叙述功能的缺陷导致了其对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活动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使观众的欣赏活动总是处于一种受制于他者的不自由状态之中。
2010年01期 v.15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洪文梅;李强;
重新确定自由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的统摄地位,让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和谐共处是建构当代大学理想的基础工程。当代中国大学的自由教育必须遵循当今社会先进价值观的指导,要体现多元文化教育价值观和终身教育理念。
2010年01期 v.15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苟灵生;王春萍;杨蜀康;
基础教育的本质是民族人格化。师范教育应把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终身化、社会化、师范化作为目标。师范教育应保持其师范性与民族性特征,并通过"智慧教师素质"的培养与"大师范教育体系的构建"确定其自身的时代定位。
2010年01期 v.15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琼雅;
研究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民族教育如何能够尽快实现现代化,以适应甘南少数民族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对甘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得出,甘南民族教育目前面临民族教育起点低、教育发展不均衡等8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建议从强基础,重质量,促进可持续协调发展等6个方面着手解决。
2010年01期 v.15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淑梅;
农村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制约因素为切入点,分析讨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是有必要的。
2010年01期 v.15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熊炘;
艺术是人类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语言技巧。由于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拥有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大学非艺术专业中开展艺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现实中艺术教育在我国大学非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却被人们忽视,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何在?从管理学的视角,以管理的基本要求为基点,展开相关探讨分析,并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对策。
2010年01期 v.15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石林平;张东红;
以兰州城市学院为例,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对策,即:语言规则、交际规则、两种规则的转化、加强文化导入,增强文化敏感性、注重文化差异,提高文化识辨力、创建文化氛围,发展文化感受力、解释词汇的文化内涵、讲解话语及篇章组织结构的文化内涵、注重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等。
2010年01期 v.15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武砺俊;王艳红;
通过对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动力与水平、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策略、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提出提高教师教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2010年01期 v.15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小明;
我国高校素描教学在传承欧洲古典学院派的基础上,在发展中不断探索,以期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现代化的美术人才,总体来说,其发展步履缓慢,形式单一。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多元文化呈现融合的新形式下,有必要冷静地思考和分析我国高校素描教学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素描教学应该坚守什么,改变什么?只有理顺思路,高校素描教学才会健康、稳步向前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2010年01期 v.15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丽萍;
通过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分析,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来涤新大学英语教学观。并打破一味追崇高新技术媒体的认识禁锢,总结出了不同教育技术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同用武之地,即不同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最佳适用点",为今后英语教学中教育技术媒体的高效应用作了有益的尝试,为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0年01期 v.15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夏艳萍;刘淑红;
我国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以欧洲古典音乐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的流行音乐已经发生了深刻地改变,并融入现代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凭借其巨大的魅力而成为现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引进流行音乐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010年01期 v.15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郑芸;
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鲜明特征,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根据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创新有其必要性。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要体现在管理机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等方面,并且重视解决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01期 v.15 61-6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贾晞儒;
《研究》以翔实的资料和科学的理论探索了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的语法特点,观点新颖,内容丰实,为语言接触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语言事实。《研究》不但是一部颇有特色的方言学论著,也是研究语言接触与地域文化必读的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2010年01期 v.15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立新;
讨论西安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主要的着眼点在3个大的方面:一是关于知照两系及日母合口三等字以及宕摄开口三等逢庄组字、精组逢合口一等舒声模韵、入声没屋烛3韵字、端透定3声纽拼今齐齿呼字以及蟹摄合口三等、止摄废韵合口三等微韵逢非组声母字在西安方言里的差异问题;二是关于长安方言的内部差异问题;三是关于西安新派方言与老派方言的差异问题。
2010年01期 v.15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7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苏建军;
根据古今语音演变规律和词义的相关性,依据《广韵》、《集韵》反映的中古语音并结合《说文解字》、《玉篇》、《广雅》等书的释义,对甘肃通渭方言中的部分本字进行考求。
2010年01期 v.15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凤琴;
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通过机辅语料检索与人工分析相结合,主要调查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短语动词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两个水平的学习者在短语动词的使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水平的学习者在使用某一短语动词时,其意义通常只限于第一或第二义项,说明学习者只掌握了短语动词的基本用法,对短语动词词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掌握不够。
2010年01期 v.15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郝玉荣;
以美国著名后现代作家唐·德里罗的《白噪音》为例,在批评传统翻译观念中关于"忠实"性翻译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在翻译活动中应遵守的原则,即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翻译标准。它们是:符合知识的客观性;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的定向性。用暴力颠覆原文的界限,从而寻求译文的真正越界。
2010年01期 v.15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靳奇峰;
就高校论文中常出现的标点符号","、";"、"。(.)"使用矛盾举例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解决矛盾的一些方法。
2010年01期 v.15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静;
国际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民族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文化定势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被使用的认知方式。在具体阐述文化定势概念的基础上,从社会和个体两个层面具体分析其成因,从而思考其利弊,正确合理看待文化定势。
2010年01期 v.15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魏颖艳;
现代包装设计是一门以文化为本位、以生活为基础、以现代为导向的设计学科。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中国现代包装设计应更加注重民族文化内涵。顺应时代消费观念,将回归、寻根的民族意识融入其中,逐渐尝试继承发扬本民族悠久文化传统,将中国式传统艺术语言与现代设计语言重新组合,创造出民族特有韵味的包装艺术,直接表达本民族的心理,使之用于今天和未来的社会,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
2010年01期 v.15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杜东芳;蒋月锋;
学术界对社会保障的研究,一直是从它的社会功能方面进行的,而忽视了它的伦理道德功能和意蕴。从伦理道德体系的角度考察社会保障,有助于人们提升对它的伦理意义的认识,并不断去挖掘心中的道德资源,真正做到以一种伦理道德的思想去关怀弱者,以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去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改革。
2010年01期 v.15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屠建学;
我国集体土地征收是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流通的唯一法律途径,然而这一制度的固有弊端严重制约着农民权利的保护。因此,必须从农民权利保护的视角考察这一制度的弊端,并探讨其完善之道,从而使得农民的土地权利真正得以实现。
2010年01期 v.15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志忠;
占有制度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而占有的保护则是占有制度的核心。从占有人的自力救济权和占有保护请求权两个方面对占有的物权法保护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2010年01期 v.15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程波辉;
在治道变革时代,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顺应治道变革的重要制度取向。世界范围内治道变革的兴起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促使我们必须以治道变革为背景思考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治道变革背景下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效率、人本、开放、服务和公正。
2010年01期 v.15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董国斌;
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维护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是我国中亚、南亚以及东南亚地缘政治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在新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之下,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面临诸多挑战和威胁。应对这些挑战与威胁,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思路在于通过西部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来巩固并提升政府的合法性。当务之急还是要更新思路,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以及采取恰当的外交策略。
2010年01期 v.15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公德;
"北京共识"是西方视野下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种概括,其价值意蕴在于它代表了当今世界某种试图在"华盛顿共识"模式失败后在中国寻找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以挽救世界的努力和趋势,从"北京共识"的理论视野,反思中国在三十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实施的改革开放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战略、创新战略、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战略等四大主体战略,"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与时俱进战略、渐进式改革发展战略两大前提性战略及其理念,对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01期 v.15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耀善;
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并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甘肃河西地区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地域特点、运行机制、主体动力、主体参与程度、主体认知程度、经济保障、法制保障、安全保障、农民参与的动机以及社会效应等方面来探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2010年01期 v.15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淑萍;王明年;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有着相同的审美理想:和。孔子主张"中和"之美,亚里士多德提倡"和谐统一"的美。从三方面对他们的美学思想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艺术的宣泄功能,形式与内容的依存关系,美与善的辩证统一。
2010年01期 v.15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洪玉;
以现代社会学困境为背景,简要阐述了法国著名当代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产生的背景、社会实践理论及其重要概念的内涵与关系,认为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超越了现代社会学的方法论危机——二元对立思维的困境,为我们摆脱社会学领域内的各种对立,进行社会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0年01期 v.15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0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文辉;罗云平;
从默顿的公共知识观出发,同时参照SSK学派对默顿传统科学社会学的批判,力图从其源初发生的深度上来探讨"知识、个人、公共"三词。尝试从科学论述上升到公共语言的层次上对"科学论文制度在中国的异化"问题做出思考与剖析,以求为理论思考寻找到现实落脚点,最终能对现实有所改变。
2010年01期 v.15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杏涧;
探讨了对新疆地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遗存的原始活态文化进行研究和保护、开发、利用,使之为新疆"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环境条件下的和谐社会构建而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方法、措施。
2010年01期 v.15 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万里;胡志军;
脏话,一种独特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不同心理特征。说脏话的积极作用在于宣泄情绪、促进群体认同、折射心理状态,但不利于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脏话现象有中西、城乡、区域、性别差异,出于心理学本土化的思考,需要从心理学,特别是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脏话现象进行心理学的系统研究,为本土心理学学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10年01期 v.15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