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师学报

特邀稿件

  • 南朝社会与“四萧”评价问题——兼论《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赵逵夫;

    在反思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南朝"四萧"的研究与评价不应该只局限于其文学创作,更应该联系其他方面。因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特殊,不仅仅是文学家;他们思想中看重门阀、学问和文采的观念成为他们弃本求末、因小失大的重要思想根源。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一直用禅让的形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改朝换代中的大规模杀戮,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方面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遗憾的是受禅之后却不能摆脱世族文化的影响,缺乏正确而持久的政治追求,因而维持的时间都不长。梁代文学思想真正称得上流派的是萧统和刘勰,其他不足以成派。

    2009年06期 v.1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文史研究

  • 文化叙事的风格化与多样化——《白鹿原》与《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的一种比较性研究

    赵录旺;

    小说写作本质上作为一种文化叙事是以文化语境为基础的对生活的象征性表达。叙述中展开的文化语境和作家的创作个性形成小说叙事的风格化和多样化的基础,并形成小说叙事的美学境界。以文化叙事理论为基础,在对《白鹿原》与《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的比较性研究中,阐释两部作品鲜明的风格差异,从而对文化叙事风格化和多样化的审美追求展开具体而深入的思考,以期对文化叙事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2009年06期 v.14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从《兰亭集序》看魏晋生命意识

    汪海峰;

    通过解读《兰亭集序》和《兰亭诗》,我们看到兰亭雅会诸人在诗文中表现的生命意识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从汉末一直到魏晋人性觉醒、个性张扬、小我对大我、小我对小我认真审视的结果,是弥漫在这一时段的空气中的苏醒意识。魏晋名士个性最为张扬,处处强调个体的存在,表面上看来似乎很潇洒,但是在他们放浪形骸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压抑与苦闷。拟在忧生之叹、放诞之狂、山水之寄、服石之误等四个方面对魏晋生命意识作一探讨。

    2009年06期 v.14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0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7 ]
  • 从《诗经》宴饮诗探周人的治国之道

    刘国芳;

    西周社会是宗法封建制社会,周天子按照父权家长制的班辈来分田制禄、设官分职。为了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周人改革夏礼、殷礼,形成了严密完备的周礼。《诗经》中的宴饮诗原是燕礼、乡饮酒礼等典礼上的演唱用诗,是应周礼的需要而产生的,出自西周贵族之手。因此,它既反映出西周贵族的思想意识,也揭示出周人的治国之道。

    2009年06期 v.14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诗经》的“怨刺”及其发展

    翟云;

    中国的诗学理论中,较为注重诗歌的"怨刺"作用,《诗经》具有开创之功,孔子论诗提出了著名的"诗可以怨"的观点,这一重要思想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2009年06期 v.14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灵石崇拜情结

    唐萍;刘喜兰;

    古人最早居于山洞,故对石头充满了感情。在古人心目中,石头是万能的,即所谓"灵石"。古人将石头人格化并赋予之灵性,成为崇祀膜拜的偶象。纵观灵石崇拜,其主要还是源于对山岳信仰与崇拜的观念,而灵石崇拜演绎的人文功能和象征意义也与山岳信仰与崇拜的理念紧密相关。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山地民族对灵石都具有普遍深刻的敬畏与神圣的情感之重要原因。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和各民族的传说习俗中都保存着灵石崇拜的情结。

    2009年06期 v.14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话剧小品的演出模式

    傅满仓;

    中国古代大多由优伶演出的优谏戏、滑稽戏、参军戏、戏弄戏乃至傀儡戏、宋杂剧、金院本等,主要是一些具有喜剧幽默感的话剧小品,它们多用文言对话和适当动作为表现方式,以玩笑、嘲弄、取闹来达到讽刺警戒之目的。这些话剧小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过于简单,与真正意义上的话剧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即便其中有一些话剧因素,也只能说具备了话剧的雏形,而不宜以话剧视之。中国古代话剧小品的演出在本事、演员敷演故事、剧场、演出技巧或表现手法、最终以"笑"或"惊"结尾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套路模式,这种演出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古代话剧小品向大型现代话剧的转型。

    2009年06期 v.14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梁廷枏戏曲宾白理论研究

    曹艳华;

    梁廷枏十分重视戏曲宾白的作用,他认为在元曲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文人写作的成就较高的宾白,并把宾白和曲文、情节、场面相提并论,提高了宾白的地位。他还对宾白的地位及与曲文的关系进行阐释定位,丰富了意境理论的研究。另外,他也对骈白、宾白数量等进行了讨论,这些观点都有重要的价值。

    2009年06期 v.14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从《文心雕龙·比兴》看“意象”概念的形成

    石峰;

    "意象"概念是中国古代诗学核心概念之一,是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的。刘勰身处南朝,当时诗学思想对他影响颇多,而他本身又有着独立的诗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意象"概念的提出必然显现出自身的表现层次,而不该是突兀地提出,对于这一层次的诗学逻辑,需要做深入的探寻。

    2009年06期 v.14 29-3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伤逝》到《青春之歌》——浅议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

    马琰;杨敏;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多次提出了知识分子的个人出路问题,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并没能给出最终的答案。1958年杨沫的《青春之歌》延续了这个主题,并做了合理的解答。

    2009年06期 v.14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8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西方文学中表现的忏悔意识

    杜曼·叶尔江;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西方文学所蕴含的"忏悔"意识及价值观念,也是从基督教文化产生而来的,经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对后世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9年06期 v.14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社会意识形态对佛经翻译的影响

    杨晖;

    作为跨文化交际主要方式的翻译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意识形态不仅仅在语言和概念层面影响着翻译策略,还体现在对翻译的选材上。从佛经翻译选材及其翻译策略角度探究社会意识形态对佛经翻译的影响,并试图说明佛经的翻译其实就是汉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选择,是一种异域意识形态向本土意识形态渗透、交流、融合的过程。

    2009年06期 v.14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多元系统视角中的儿童文学翻译

    孙晓芸;

    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多元系统理论,这一理论被积极应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当中。拟以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解释从清末民初(1898年~1919年)到"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在译入语文学的多元系统里如何逐渐占据中心位置的现象。

    2009年06期 v.14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何者可友、友者何人?

    张雯;邱德均;

    通过梳理历来对于"无友不如己者"的各种解释,分析孔子对于朋友之交的观点,进而认为孔子的友爱思想的核心是"与朋友交而有信",而至于与何人交、交者何人则是次要的问题。当然这不是说只要"与朋友交而有信"就可以忽视与何人交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问题。但只要"忠信"这个思想核心没有被埋没,孔子的友爱思想就会显得清楚明了。

    2009年06期 v.14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乔姆斯基“刨根问底”的语言哲学思想

    景恒伟;

    试图从哲学观、语言观和方法论三个层面讨论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在哲学观点上,乔姆斯基主要受到笛卡儿唯理主义的影响,因而,在语言观和方法论上,他都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心是天赋的认知机能,语言能力是其中最基本的一项,它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产生具有独立性的语形结构,而对语形结构做纯形式化的研究必定会为探索人类心智奥秘作出贡献。

    2009年06期 v.14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英汉语篇异同概论

    杜丽辉;

    语篇研究已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为翻译学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通过探讨英汉语篇的相似点与差异,更好地为现今中英文化的交流服务。

    2009年06期 v.14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网络语言中英语词汇特征分析

    刘凤英;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网络交际语,因其鲜明的语言表现形式引起广泛关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英语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网络英语词汇主要特征的分析,指出其缩略简明随意、创新与时俱进、音译生动贴切、组合快捷幽默等特征,可以为人们对网络英语的认识和使用提供一些依据。

    2009年06期 v.14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英语谚语美感类型透析

    贾韡莉;

    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中的精华和瑰宝,具有动人的美感。在类型上具有音韵美、节奏美、和谐美、凝练美等,对此进行探讨,有助于加强对英语谚语内涵和意蕴的了解。

    2009年06期 v.14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口语交际中的语境观

    马文芸;

    语用学的不断发展使得语境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讨论语境在口语交际中的特征与功能,以帮助人们更自觉地把握语境、更好地实施交际意图,从而把言语交际推向一个更加完善的境地。

    2009年06期 v.14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亚留学生“不”、“没有”学习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

    薛剑莉;

    在对中亚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中亚留学生在学习与使用汉语常用否定结构时常常会出现"不"和"没有"的混用、否定句语序不当、否定句中成分多余或残缺等一系列的偏误。通过结合中介语理论分析,母语的负迁移和学生所掌握的目的语知识的限制是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

    2009年06期 v.14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教育教学研究

  •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初探

    鄂生碧;

    教学督导是随着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而产生的。教学督导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地在各高校开展起来,它的出现对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完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不断推进,各高校对监控教学质量的提高空前重视。

    2009年06期 v.14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创新意识引领师范院校特色建设——基于课程体系的思考

    赵兴刚;

    师范院校"师范性"特色要通过其专业课程来体现,师范专业毕业生的教师职业能力也要通过其课程体系来实现。但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出现"普通化"现象,体现"师范性"的教育课程被忽视或消弱,造成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师职业能力差、水平低的现状,这是目前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发展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2009年06期 v.14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

    彭舸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课程教学为主、实践活动为辅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该课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平。

    2009年06期 v.14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王有安;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健全完善制度保障和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评价标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2009年06期 v.14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批判性阅读的专业英语阅读教学实验研究

    李晓梅;

    近年来,批判性阅读模式倍受关注,它主要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全文的结构,总结主题思想,更要注重判断、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论证过程、写作目的和语气,以此来形成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批判性阅读策略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策略的频率和意识;批判性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显著程度大于常规教学方式;学生对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满意度较高。

    2009年06期 v.14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听说为主,读写为辅”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王剑鸣;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新的教学规定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顺应要求,出现了以听说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论证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以及实施的技术环境,说明此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2009年06期 v.14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教学管理到课程管理——论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管理改革

    郑学燕;马忠丽;路宏;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中小学原有的教学管理反映出课程与教学的二元分立关系,表现出对行政手段的过分依赖,其权责分配具有明显的集权倾向,缺乏教师参与决策的机制。以内容上的多层立体、结构上的扁平化、制度上的激励引导为主要取向的课程管理新体制是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

    2009年06期 v.14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参与式教学实施环节中常见的偏差与解决对策——来自参与式教师培训效果的调查

    姚晓燕;王爱兰;王晓丽;

    参与式教学的成功运用,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实施环节的正确把握。对于我省参与式教学的实施中存在的环境与道具使用过于僵化、教条,小组工作不讲求实效,教学目的不明确,课堂教学中游戏泛滥,参与方法使用过于频繁,由于教师学术素养低而导致的教学总结、引导不够,教学质量不能保证等问题,依次提出解决对策。

    2009年06期 v.14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反思与重塑

    司庆栋;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诸种弊端己日渐显现,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为了更好地使新课程改革得以推进,必须按照新课程蕴涵的文化理念,重新建构新型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

    2009年06期 v.14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质量的策略研究

    王文卓;刘海荣;

    从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特殊性,汉字形音义三者的相关性及汉字由笔画到偏旁、由独体到合体组合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识字与表达两者的相辅相成性四个方面探讨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质量的方式与途径。

    2009年06期 v.14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甘肃省陇南市农村留守幼儿生存与发展初探——以宕昌县为例

    牛桂红;

    农村留守幼儿是幼儿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缺席、隔代教育的不足以及缺乏适宜的农村幼儿教育,从而造成农村留守幼儿的处境比学龄留守儿童更为艰难,急需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2009年06期 v.14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非常态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的非常态意识研究

    曾碧;

    心身疾病、精神异常、死亡体验、世界末日等等非常态意识状态,一直受到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家的关注,随着超个人心理学的崛起,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最终解决有了希望。格罗夫创立的非常态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非常态意识状态的超个人心理学中的一支,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有着深刻的意义。意识论是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格罗夫的意识研究理论以及进入非常态意识状态的方法对于精神病治疗和心理治疗实践领域有重要的学术、指导价值,但它毕竟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我们最终需要面对和改变的是我们常规的日常的意识状态。

    2009年06期 v.14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宗教与文化

  • 关陇民俗文化圈的提出及其在民俗学上的意义

    张筱兑;

    在相同的地缘政治、地理环境的作用下,人为的习俗与习惯会逐渐趋同,并在类似的地理环境下对各自的文化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同时逐渐形成文化圈与文化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关陇民俗文化圈得以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提出。也是因为关陇民俗工作者的努力,关陇民俗文化符号背后的许多深刻寓意被重新发掘、整理。虽然这些意义有了不同理解者所赋予的不同涵义,但民俗文化中固有的意义与现实更加相得益彰,关陇民俗研究也得以变得更加广阔与健康。

    2009年06期 v.14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浅论兰州城市民俗的保护与开发

    石莉萍;

    兰州城市民俗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如何整理和发掘兰州城市民俗?对兰州城市民俗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七条措施,以期重塑兰州民俗内涵,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为兰州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9年06期 v.14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疆藏传佛教名刹圣佑寺研究

    内玛才让;

    圣佑寺是新疆保存最完整的喇嘛教四大庙宇之一。圣佑寺建筑宏伟壮观,气氛庄严肃穆,是昭苏县境内蒙古族牧民进行宗教活动、求神祈祷的场所。始建于公元1889年。借用民族学、文献学和宗教学的基本知识,通过对圣佑寺的组织结构、宗教活动、寺产及收入来源、僧众组织情况等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向学界展示在西域多元文化背景下,藏传佛教寺院文化的独特性与包容性。进一步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地区,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09年06期 v.14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甘南宗教现状与社会稳定研究

    王效勤;刘俊雎;

    由于历史、自然、宗教和现实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甘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对甘南宗教现状与制约甘南社会稳定诸因素的调查分析,在了解甘南宗教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促进甘南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为促进甘南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09年06期 v.14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掖古城的历史考述与保护开发思考

    吕德胜;段小强;

    张掖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古城遗址、古寺建筑和出土文物,这些都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旨在重点介绍张掖古城的形成与发展,以突出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基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和保护不够的现状,提出开发与保护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2009年06期 v.14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其他

  • 论“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

    罗信军;

    实现社会和谐,是任何一个政府、政党不断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与我们党的宗旨和目标是一致的,也与社会发展历史潮流是一致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

    2009年06期 v.14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近代甘肃定西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唐永霞;

    定西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总趋势中,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近代化进程艰难而缓慢;总体经济水平落后,部分产业突出;在抗战时期经济得到了短暂的发展机会。

    2009年06期 v.14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县级政府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职能分析

    许立业;

    县级人民政府是我国政权的基础,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三农"工作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地位非常特殊,其角色与职能定位是否准确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逐步推进,农业与农村工作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县级政府如何适应农村工业化建设的要求转换职能,是当前亟待认真探索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2009年06期 v.14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析三大行书所体现的异样情感

    蒋高军;

    东晋时王羲之的《兰亭序》,盛唐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北宋时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界被誉为行书前三甲,他们均用行书的元素,通过毛笔对纸面线条的宽窄粗细的接触,线条延伸时的急徐顿挫的运行节奏,使每一线条在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变化中细腻而又灵敏地反映出书法家情性的变化轨迹。以书法传情,使书者的情感有所寄托、释放,以书法为媒介体现三位大家当时的异样情思。

    2009年06期 v.14 13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谈声乐艺术的个性化表演

    孔繁昕;

    声乐表演者所独具的心理情感、文化素养、道德品格等常常使他的表演具有个性,形成独特的风格魅力。个性化的表演是声乐艺术二度创作的关键,是歌曲演唱的魅力所在,所以演唱者应该加强个性化表演能力的培养。

    2009年06期 v.14 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看主持人综合业务能力

    张玉红;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由于技术含量高,模式多元化,受众反映效果好,被得以广泛运用。现场直播中主持人熟练、过硬的综合业务能力是节目质量和收视率的保证。在新闻现场直播工作状态中,主持人应具备快速穿插组合,高效语言导航,团队合作,时间掌控等综合业务能力。

    2009年06期 v.14 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