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师学报

  • 试论方言研究的文化价值——青海汉话感受劄记之一

    贾晞儒;

    汉语方言形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地理环境的原因。方言研究不但可以为推广普通话提供可资比较的语言材料和为汉语发展史的研究提供充分的语料依据,而且因为方言是语言与文化互动的结果,是文化的接触与扩散,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关系史、民族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也有着重要的论证价值。因此,方言研究不仅具有语言学价值,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

    2006年0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陇南市两当县方言声韵调及其特点

    郭进明;

    陇南两当方言中有声母31个,韵母32个,声调4个,本文对其进行了描写,并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归纳了两当方言的语音特点。

    2006年01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祜诗歌用韵考

    丁桃源;

    张祜是我国中晚唐时期的诗人。对张祜诗歌用韵进行穷尽性的考查,归纳出三十三个韵部,分析总结了其用韵特点。张诗用韵基本符合《广韵》同用、独用规则,但也有少许特殊情况。

    2006年01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浅谈《诗经》中的数词

    达正岳;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将近一半的篇章使用了数词,使用数词的地方多达400余处。本文试图从数词概况、数词分类、数词运用的形式、数词的语法结构等几个方面对《诗经》中的数词作一简要分析。

    2006年01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诗化散文——纳博科夫《洛丽塔》语言风格赏析

    罗桂保;

    小说《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也是他最优秀的英文小说之一。《洛丽塔》就像一首散文诗,充满优美的韵律、华丽而雕饰的语言、诗歌或散文常用的修辞。主人公亨伯特就是运用如此优美的语言抒发了他对洛丽塔强烈的情感和炽热的爱,唱出了自己的爱情绝唱。小说的这一风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纳博科夫一贯带有唯美色彩的创作思想———艺术性是他文学创作的惟一标准。

    2006年01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9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探索

    王小兵;

    毫无疑问,翻译首先是一种语言现象。所以翻译理论在其得以系统讨论之前是被包容进语言学范畴的。但是,长期以来的实践和研究证明,翻译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并不是应当从属于语言学的。然而很多翻译理论家在其研究过程中又不断地借助于语言学,用语言学的一些理论、术语和方法去研究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理论及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指导作用。

    2006年01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英语“直引结构”中的“转述分句”初探

    徐福文;

    在英语小说和新闻语体中,“直引结构”是最能充分体现口语交际过程中一切与语言交际有关的语言或非语言特征的语言形式。“直引结构”中的“转述分句”表现出语用功能丰富多变的结构特点。现代英语中能引介(直接)引语的动词多达数百个,根据这些转述动词的语义语用特征和逻辑关系可对其进行分类。

    2006年01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诗歌音乐性浅析

    杨田盛;

    音乐性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审美特性。诗歌同音乐可谓最亲近的姊妹艺术,诗的可诵性、可歌性,都要求具有音乐性[1]。本人在和许多诗人交流时,当谈到诗歌的音乐性时,诗人们往往不能从组成音乐的最本质、最内在的节奏、音调、和声、织体等方面去把握,而是泛泛地作一些具有文学性的描述,使对音乐缺乏深入了解的诗人们感到迷茫、费解。因而,本文想着重从诗歌音乐性的内部特征时间(节奏)和声音(音调)以及谐和(和声)等方面对诗歌的内在和外在的歌唱性加以比较、分析,以期专家们的指正和引起诗人们的关注。

    2006年01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文学特质:《西狭颂》摩崖价值的新探究

    蒲向明;

    位于甘肃成县的《西狭颂》摩崖,为中国现存汉代摩崖精品和甘肃摩崖文化遗存的代表。翻检古代文献,视《西狭颂》为文学作品的探究,自北宋至今一直未断,但尚欠深入。《西狭颂》的文体形式:“颂”、“表”俱存,但“颂”轻而“表”重,其文体地位在碑铭表体中属上乘之作,低于文人表体而高于俗话表体。《西狭颂》的创作,既有当时武都郡及周边文学氛围的熏陶,也受到其时对西部远至敦煌一带匈奴羌氐作战生活的影响。

    2006年01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亲情的悲剧——《窦娥冤》中窦娥悲剧的另层探悉

    任俊华;

    作为关汉卿代表作的《窦娥冤》写出了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抛弃,后受冤而死的故事,反映出真正的悲剧是由于人性中的亲情所造成的,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2006年01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忧患与超越——中国古代士人内心矛盾分析

    梁晓东;

    中国古代士人,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接受者。从古至今,士人对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其心理看,不出两面,既有政治依附意识,又具有反叛性格,故统治阶级对士人采用两手进行控制,即拉拢与镇压,从而形成其矛盾心理。掘其根源,由道统意识、超越意识、忧患意识、功名意识所致。

    2006年01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元散曲中的三重唱——讥时叹世、退隐闲居与自足自乐三类题材的相互作用

    傅满仓;刘玉忠;

    元散曲中表现的最主要的内在思想感情就是愤世、警世,厌世、避世,超世、玩世三个层面。元曲中与这三个层面相对应的是讥时叹世、退隐闲居、自足自乐这样三种题材纬度,这三个纬度三位一体、共同作用,立体地表现元散曲的主体情感。这三种题材纬度中讥时叹世主要揭示愤世警世这一情感层面,其作用是说明厌世避世与超世玩世之所以产生的前提,而退隐闲居主要揭示厌世避世这一情感层面,其作用是说明由愤世警世向超世玩世过渡的过程,至于自足自乐则主要揭示超世玩世这一情感层面,其作用是说明愤世警世的功利目的无法实现而导致了厌世避世甚而超世玩世的结果。

    2006年01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吕碧城的海外词

    王忠禄;

    近代作家吕碧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个性鲜明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成就突出的词人。钱仲联誉之为“近代女词人第一”。她的词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有些词不仅艺术性高,而且在题材的开拓和词境的创造上,都具有新的突破。也因此,她在近代词坛、女性词史乃至千年词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吕碧城的海外词,更以其雄奇瑰丽的特色和独具韵味的艺术魅力,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好评。

    2006年01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对甘肃小说中民俗文化描写的历史梳理及思考

    白晓霞;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民俗文化始终是甘肃小说描写的对象之一,这一写作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8、0年代:追求民俗文化描写的真实性。二、90年代:反思民俗文化存在的意义。三、世纪之初:赋予民俗文化深刻的象征意义。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良性前进的发展过程,实事上,文学乡村的意义在文学中还将长期存在,甚至可能越来越重要,所以,关注感性的民俗文化以构建理性的文学乡村是值得甘肃小说作家去探索的一条道路。

    2006年01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王蒙文学思想的独特意义和作用

    刘岚;

    王蒙的文学思想在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对新的文学观念的倡扬,对“另类”文学现象的正视等方面具有独特意义和作用。

    2006年01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专制文化背景下弱者的自我沦丧——卡夫卡《变形记》新解

    王骁勇;

    片面地强调《变形记》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似乎淡化了卡夫卡所处的时代及文化背景,显得过于强调其现代性而忽略传统文化的影响。卡夫卡是从传统中来的,其作品在表现“异化”方面与后来的以及当时的一些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国家的作家、作品尚有一段距离。从20世纪初奥匈帝国的文化环境和卡夫卡的精神特质出发,探讨专制文化在造成《变形记》人物“异化”方面的突出意义十分必要。

    2006年01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正义、效率理念与我国民事审级制度安排

    王子龙;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改革和重构固然可以用经验主义去分析,同时也要以正义、效率的至高理念来衡定。本文从抽象逻辑意义上探讨得出法律公正和效率价值的实现与相对较多审级之间的同向关系,为我国审级制度由现行的两审终审制改善为三审终审制提供理论逻辑的依据。

    2006年01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浅议民事诉讼公开审判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马继红;

    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开审判的认识还不全面,现行立法对公开审判的规定较为粗陋,加之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公开审判原则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进一步明确公开审判的意义,了解当前我国落实公开审判原则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对策有其重要意义。

    2006年01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

    刘希琳;

    法律的原则是法律的灵魂。《行政许可法》是我国目前规范行政许可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研究其基本原则,对于推动《行政许可法》的贯彻执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根据《行政许可法》总则的有关规定,《行政许可法》有七项基本原则,即合法原则、“三公”原则、便民原则、救济原则、信赖保护原则、不得非法转让原则和监督原则。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七项原则进行了分析探讨。

    2006年01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清淡简约 稚拙刚健——谈黄宾虹的花鸟画艺术

    安庆吉;

    黄宾虹山水画的盛名掩没了他花卉画的光彩。当目光从山水画转向他的花鸟画时,我们发现,这里同样也魅力四射。清淡、简约、稚拙、刚健等特点是黄宾虹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2006年01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理想——和谐

    张小兵;

    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理想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永不陈旧的话题,情理和谐、心物相映的内在心理和谐是中国传统绘画体现的儒、道文化思想以及所蕴涵的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

    2006年01期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浅谈声乐训练中的几对辩证关系

    杜成颖;

    声乐训练中的放松与积极有力、喉咙的打开与声音的集中、声音的高位置与气息的深度、声音的靠前与声音的垂直是几对辩证的关系。

    2006年01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伊朗彩饰画艺术的中国化问题探析

    吴晓玲;

    彩饰画是伊朗艺术的重要门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受到中国绘画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西渐的例证,对它的研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6年01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李坤;

    教育形式的变化和数码钢琴集体课的出现,引起了高师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就成为当前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需要我们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能力、演奏能力、钢琴教学能力。

    2006年01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浅谈新建高职高专院校校园精神的培育

    赵兴刚;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加强新建高职高专院校校园精神的培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文章通过对高校校园精神内涵、功能、内容等方面的分析,特别是结合新建高职高专院校校园精神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育的必要措施。

    2006年01期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教师职业角色与教育形象设计

    宋生涛;

    在新课程理念指向下,教师形象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多维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个体形象与集体形象的统一,又涉及到教育形象与社会形象的统一,同时还涉及到外显性形象与内隐性形象的统一。

    2006年01期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汉语”教学应主动适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

    丁茂华;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现代汉语”的教学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主动适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6年01期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探讨

    周黎平;

    英语阅读课旨在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如何提高学习者的广泛、系统、高效的阅读能力,是每位阅读课教师及学习者特别关注的问题。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改革涉及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多种因素,中外许多阅读模式及对策有助于对现行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提供借鉴。

    2006年01期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陇南地区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反思

    王惠霞;

    本文以问卷的形式,通过对陇南地区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了陇南地区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不足的问题。对陇南地区如何扭转这种教学现状,改进师资培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

    2006年01期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网络构建

    刘玮;

    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词汇学习与词汇记忆成为学生语言学习中的难点。本文以信息加工理论为依据,通过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提出了用联想、构词、对比、语义等途径构建词汇网络的方法,使词汇学习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2006年01期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刍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魅力所在

    张红岩;陈玲;

    针对多年以来理论课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从教学者这一视角探讨了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实践中应把握好的几个方面的问题:理论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不断增加和拓宽所教授学科的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使教学工作充满魅力。

    2006年01期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改革

    朱耀善;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影响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效果。教育观念的创新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改革的前提,只有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才能相应提高教学质量。

    2006年01期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对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作用的思考

    方辉;

    从分析高校发展现状和时代要求,以创新教育理论,阐述艺术教育创新在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高校创新艺术教育必然性的几点思考。

    2006年01期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英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之比较

    彭正霞;

    对中英两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主要探讨了两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关注的内容、保障的方法和保障的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和原因,并就完善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一点建议。

    2006年01期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我省继续教育质量评估的理论研究

    薛小明;

    我省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体不明,手段落后,方法单一,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必须从继续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内涵出发,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估模式,实现我省继续教育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2006年01期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展杰;杨芳;

    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困难和疾苦,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是建构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性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006年01期 110-11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人类和谐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郑茹月;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多样化进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的创新。在此背景之下,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外古代思想家的社会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在探究有关和谐社会思想理论渊源的同时,通过对古代思想家的和谐社会思想的总结归纳,为现今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从而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006年01期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构建与发展——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赵小钧;马丽云;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这既是我们的责任,又是我们的文化战略。

    2006年01期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唤醒传统文化记忆 提升人文素质修养

    马国清;

    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及最有价值之处是它鲜明的人文精神。普及唤醒传统文化记忆、提升人文素质修养的教育是当务之急。大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中,能在人文修养、智慧吸纳、道德养成、人格培育、创新思维、审美情趣诸方面有所得、有所用、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与现代化建设、“三个代表”教育并不相悖。这种教育也就是在做“为民族立生命”的大好事。

    2006年01期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企业合并消极影响的解决思路——兼论企业合并的反垄断法规制

    王新霞;

    市场经济的悖论之一是,市场竞争会造成企业的合并,而企业合并反过来又有可能阻碍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这种阻碍作用主要表现为产生现成的或潜在的限制竞争甚至是垄断的危险。我国现行法律仍不完备,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避免或消除企业合并的这种消极影响,就成为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最有效的途径还是要借助反垄断立法来实现这个目的。有效的解决该问题对于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2006年01期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