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大祥;
本文描写甘肃民勤方言音系,主要内容包括民勤方言的声韵调、声韵调的配合关系、两字组的连续变调、文白异读。
2005年06期 1-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建军;刘海清;
以郝遇林修、范振绪纂《靖远县新志》(1946)所列举的方言词语为主,刊谬补缺,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简略的考释。
2005年06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仲荣;
在英汉、藏汉翻译中,英语中的dragon和藏语中klu都被译作“龙”。实质上,龙、klu和dragon是不同民族长期文化积累的产物,互相之间没有形貌上的同一性和文化内涵上的类似性,所以将dragon和klu译成龙,是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三者之间文化不等值的缘故,是一种误译。
2005年06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国芳;周进;马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告已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中。广告语言作为一种实用文与其他应用文一样,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但其又有别于应用文,既要求精练准确,还需要有艺术性。广告英语在词法、句法和修辞方面独具特点,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
2005年06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9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进;
中国当前的文艺现实呼唤一种历史诗学。论文通过对历史诗学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流变、理论坐标和问题序列的简要阐述,说明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推动历史诗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这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已有文学研究的适度扩容,也可以为当前的文化研究注入更多的“历史性”内容。
2005年06期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原;
结合佛教“华严世界”的说法与《菜根谈》的义理来阐述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最非凡的是他能对生活进行审美的“非功利的省视”,并用艺术的方式将这种“省视”升华为田园诗。陶渊明为我们示范了一种怎样在极平凡的生活里看见其“华严”一面的智慧,而这是对生活有极高的觉解从而对生活保持超凡“激情”的人才会有的生活姿态。
2005年06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自勤;
影响人们文化生活的歌词,在现、当代文学史中没有其地位。它应当是现代文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因为从其影响和社会功能上或者与诗的渊源关系上看,都应有它的地位。它思想内容丰富,艺术手法高妙,现当代文学史应确立歌词的文学地位,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世俗的俗文学嬗变为雅文学。
2005年06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刘玉忠;傅满仓;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毁灭,超越了生命本身的意义。他们殉情的时间,与古代神话中的某些观念有暗合之处,所以,作者以“孔雀”为比兴,喻他们的灵魂超越现实而获得了自由,从而赋予生命以永恒的意义。
2005年06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玲;
作为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管子》和《商君书》都蕴含着丰富的兵学思想,但其内涵却有所不同。文章在阐述二者兵学思想的基础上,从文化传统、治国理念等方面分析了它们产生差异的原因。
2005年06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越;
联系李亚仙与郑元和故事的流变,比较唐传奇《李娃传》与明传奇《绣襦记》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方面的主要变化。并从唐代李娃故事到明代《绣襦记》故事的嬗变,分析明代文人在传奇创作上不同于唐代文人的伦理化、世俗化、戏剧化倾向。
2005年06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申重实;
本文认为,在材料的取舍方面,《儒林外史》借助春秋笔法里的笔削手法表达作者意图;在叙事过程中,又采用了春秋笔法中“一字见义”的方法传情达意。其卓著的反讽艺术是对以《春秋》为代表的史传文学进行借鉴的结果。春秋笔法的成功运用大大提高了《儒林外史》叙事的文人化程度,该书也由此成为最为文人化的小说。
2005年06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娜;
马尔克斯的小说似乎总是少不了对恶劣的环境,病残的人们,怪诞的现象的描写,因此呈现在读者眼中的世界是贫穷落后,愚昧野蛮,因循守旧,与世隔离的———这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在《巨翅老人》中,作者在用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揭示拉美贫穷落后的同时,流露出作家的忧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渗透着文化批判的意识和寻求文化重生的理想和愿望。
2005年06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延;
20世纪40年代初的延安时期是丁玲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交织在丁玲身上的性别意识、知识分子意识和革命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顶峰,丁玲陷入深刻的自我斗争之中,它汇成了丁玲强烈的创作冲动。《秋收的一天》和《夜》呈现出作者自我斗争的矛盾心态,以及通过自我说服自我放弃以获得澄明、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思维方式。
2005年06期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米文佐;
文本意义把握的基础是对语言的理解。但在实际解读中由于解读者文化学识、艺术素养及文本语言解读方法的欠缺等原因,会曲解甚至背离文本的主题或意图。对此,当代西方文论提出了语言解读的一些基本方法:系统的观点、发展的理念、分层的程序、科学的方法等。这对我们解读文本语言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2005年06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静;
从文学翻译角度入手,阐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及其制约因素,指出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但在翻译过程中也应考虑众多因素对翻译活动具有直接作用并产生深刻影响。
2005年06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筱兑;
“三省体均”是中国封建的理想官制,故而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南宋初年内忧外患,“三省归一”虽然有利于政令的统一,但这种情况更有待于“人主”的把握。“三省归一”的结果,反而成了南宋相权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5年06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锋敏;
历史学家在研究唐代历史的过程中,对于正史如《新唐书》、《旧唐书》、《通鉴》所记载的史料比较重视,对于野史则重视不足。本文通过对《唐国史补》的分析研究,以为其虽为野史,但由于成书时间、作者经历等原因,经认真取舍具有正史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失为一部研究唐史的重要史料书。
2005年06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闫宏伟;
造型,不完全脱离客观的创造,写实不等于造型。而造型艺术最后完成的作品,显示着一种总的视觉效果———色彩的绚丽和谐、线条的节奏韵律、黑白的响亮对比、艺术形象的塑造以及因体感质感的表现而获得的真实感等等。这是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表现。
2005年06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颖;
工笔画要发展,必须不断创新。要不断从优秀的传统和当今世界的多种文化艺术中吸取有益成分,在借鉴的基础上,走自己独特的创新之路。
2005年06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徐守谦;
“重技轻艺”是制约高师钢琴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重要因素,对此,应从作品要素组织、乐曲结构的分析、流派风格的把握、琴外功夫的培养四个方面予以克服。
2005年06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兰;
美是人类所向往与追求的,音乐是表现美的手段,它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精神上的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育的一项基本任务,而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带给人们的丰富世界,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05年06期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益琴;
声乐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传统的课程评价由于受专业艺术院校培养“演员”评价模式的影响,缺少对学生声乐学习结果全面、准确的系统评价,导致声乐评价偏离了高师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总体目标。声乐评价模式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实现培养目标,为此,需要更新评价理念、调整评价方式、扩大评价内容和明确评价标准,尝试建立新的评价模式。
2005年06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希谭;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产生地,要贯彻落实这一思想,就要把“以德治校”和“以德治教”与发展先进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从论证发展先进文化与“以德治校”两者的关系入手,科学地提出了高等学校如何实现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与“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具体作法。
2005年06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爱兰;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把教师专业化作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选择,符合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本文从教师教育发展的选择,地方高师院校的改革方向,地方高师院校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对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地方高师院校要在教师专业化的挑战面前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就必须面对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发挥自身的优势,面向基础教育,积极推行教师教育专业化。
2005年06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宋子琨;陈作伯;杨文彬;王晓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办2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显著优势赢得了社会与广大考生的青睐,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其地位国家以法律形式给予了确认。但是其评价体系的相对滞后,与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在新形势下,实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其关键应是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评价体系,以便其在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005年06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慧鹏;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是高校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则无疑是最现实最根本且最有效的途径。教师是办学的主体,也是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关键,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筑加强学校发展的人才高地。
2005年06期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爱亚;
随着高校后勤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学生公寓已由原来的学校管理过渡为校方和投资方共同管理,与此同时带来的种种负面因素逐渐凸现出来。对高校学生公寓的重要功能认识不足,使得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层次不齐。本文详细地阐述了高校学生公寓的重要功能,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公寓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促进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开创新局面。
2005年06期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科;
通过对我国高校内部决策机制改革动因和当前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内部决策机制的思路与建议,期望能对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决策机制改革与完善有所启示。
2005年06期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维平;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诸多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主要任务之一,探讨和采取相应的教育途径则是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要内容。
2005年06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芳;展杰;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化的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深刻阐述和整体部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按照《意见》的要求,构筑多层次、多角度、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努力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2005年06期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许邦兴;丁茂华;
“素质教育”概念能否科学而精练地表述,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自觉从事素质教育的实践行为。之所以会出现2004年南京市高考的尴尬局面,与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没有搞清楚不无关系。本文试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政策导向,应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对素质教育的概念进行新的阐释。
2005年06期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程吉林;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非常特殊的教育机构和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于唐末至五代时期,发展兴盛于宋、元,延续到明、清,合官学和私学于一身,集讲学、研究、藏书、议政为一体,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书院形成了许多具有科学内涵的教育思想,值得当代教育借鉴。
2005年06期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常彦;
农村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农村的小康是由人来创造的小康。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小康的实现,当务之急是人,是农村人力资本,这是我国农村现代化最本质、最深层、最关键的问题。农村教育是解决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主要途径,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使农村教育切实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农村地区远离贫困,更是我国农村奔小康、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头等大事。
2005年06期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张永明;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农村小学“快乐校园”活动不仅仅是在灌输项目的“教育公平”、“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而且已触及到了农村小学校园生活单调枯燥的弊端。通过创建快乐校园活动,教师的学生观发生了变化,他们致力于营造一个爱生的校园氛围,在这个乐园里,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各种活动,教师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儿童的智能不断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发挥,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农村孩子会以另一种方式享受城市孩子所能享受到的快乐。
2005年06期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宏伟;
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是学校领导工作的一项经常性任务。学校领导要根据激励原理,充分运用目标激励、情感激励、信息激励、榜样激励、创造激励、成就激励等手段,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005年06期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罗卫国;
“两课”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精神,本应对受教育者思维能力与思维水平产生重大影响,但我们目前的教学过程似乎并没有切实做到这一点。要想真正发挥辩证法精神的实践意义,就必须要对这种精神的实质有充分的理解。本文试图对辩证法中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精神从四个层次进行探索与概括,尽量恢复其真实的精神原貌,并论述其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得以发挥与运用,使辩证法的实践精神重放应有的光辉。
2005年06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萍;
从哲学意义上讲,价值的本质就是客体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及效用,人生价值就是指人生对于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能够给予的满足,任何个人要想对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具有相应的思想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
2005年06期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文进;
在总结心理学整合之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心理学整合的思考———一种应然状态。
2005年06期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任辉;
钱庄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金融机构,发展到清末才日益完善,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它不但加速了沿海和内地的商品流转,扩大了国内市场,增加了产品输出,而且还加速了中国特别是腹地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05年06期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明芳;
“天定命运”无疑是美国历史上典型的使命感的表现。由于它的提出恰好是在19世纪40年代美国大陆扩张的关键时期,因此,导致人们通常将使命感简单等同于扩张主义。本文追溯了美国历史上最早的使命感的形成和演变,指出,使命感本身并不足以导致扩张,事实上在美国立国后的一段时间里,正是使命感束缚了美国的扩张。只是到了40年代前后,内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压力才为美国对外扩张带来极大动力,也因此才导致了美国在19世纪40年代疯狂的大陆扩张。“天定命运”就是这种使命感和内部动力结合的产物。
2005年06期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