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模板

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其对策

(二号黑体)

彭XX(四号楷体)

(甘肃XXX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五号宋体)

摘 要(五号黑体)(五号楷体)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阵地中,新媒体占据了半壁江山,并将通过融合传统媒体的方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传播广泛、更新快捷、反馈及时等特征,成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强有力的宣传手段,但也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隐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与新媒体的监管和创新,善加引导,积极接受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挑战,构建完善的对策体系。

关键词(五号黑体)(五号楷体)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新媒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五号黑体)(五号宋体)G641     

(正文5宋体)1967年,美国学者G.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新媒体概念,他指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新媒体概念是基于“传统媒体”而产生的,是基于数字传播而非物理原子传输的,它突破传统媒介传播单一的方式,带来一场全方位立体、图文声画并茂的信息盛宴。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所接收的信息数量巨大,载体丰富,对他们而言,数字化时代各类新媒体工具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交流、学习,更是一种基因植入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颠覆了传统的、被动的信息接收形式,转向受众自觉自发的寻求、探索,甚至使普通受众个体即可成为信息发布者、传播者,比如前些年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快捷发布和散播广泛产生了许多“大V”,近两年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更是刺激了流量网红的职业化,甚至带动了“流量经济”的发展。

    新媒体工具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势必推动文化向多元、纵深发展,这为当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工作者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面对的是最具创造力的、具备求新求变精神的青年群体,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方式,势必会被青年群体忽略甚至排斥。特别是在2020年初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导致的寒假延长、在线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新媒体史无前例地成为最便捷有效、最广泛应用、最不可或缺的教育工具,并快速迎来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在此背景下与大学生、新媒体形成三联动的紧密关系,是当前重要机遇;而如何发挥引导作用,在多元价值冲击的时代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是我们在数字时代面对的重要挑战。

  一、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新阵地(小四号黑体)

  (一)新形势下高校网络生态现状(五号宋黑)

  新媒体的运用与发展和网络生态息息相关。网络生态大环境下,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广泛介入大学生生活空间,使大学生思想认知、行为语言发生着持续动态的变化。我们以新媒体之一——手机为例,二十年前,手机主体功能仅仅局限于发信息、接打电话;十年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主体功能增添了搜索引擎、购物、微信等常用APP手机客户端;而如今,带一部手机既可以走遍天下,也可以足不出户掌握世界最新动态,充实自己见闻,倾听专家解析;可以在线访亲会友,发送红包礼物,共享生活喜乐;可以读书、开会、购物点餐,打破空间限制,体验便捷生活;可以付费、购买金融产品,一键实现交易。流量、网红、云阅读、直播带货,近几年才出现的这一类新词汇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

  网络生态,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具备一定功能目标的局限性系统。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庞大,网络输入与输出俨然已成为实现信息传播的最主要途径,网络生态环境成为大众社会生存不能轻视的空间。高校意识形态网络生态环境,顾名思义就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针对受众特别是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形成的网络生态系统,由宏观网络生态和微观网络生态构成。宏观网络生态,主要指国与国之间或者一定区域内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一定影响的网络生态环境;微观网络生态,则指像学校官方网站、学校官方媒体等网站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影响的内部网络生态环境。[2]宏观网络生态环境放眼世界,微观网络生态环境关注眼前,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价值取向共同构建出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学习、社交、娱乐一体化的网络空间。网络生态环境的新发展,奠定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运营的新思维;网络生态环境的新形势,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主流价值观的导入面临新的挑战。了解这个背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就能充分利用好网络生态环境下新媒体阵地,构建全面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系统。

  (二)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新阵地

  新媒体已经成为大众,尤其是求新求变的青年群体最重要的生活工具、生活方式。新媒体发展形势下,高校大学生信息化程度与国际接轨,随时可以接收到最新、最前沿的信息;新媒体思维下,他们接收的信息更多元、更广泛。高校意识形态传统阵地包括课堂、会议、讲座、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它们的共同劣势是传达信息的容量有限,更新滞后,效率延缓,反馈不明。与之相比,新媒体的优势就是传播效率快、内容涵盖广、效果反馈明确。利用好新媒体,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成为构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3]。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就是保障国家安全。高校大学生正处在塑造人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并且长期处于学校学习阶段,缺乏阅历与社会经验,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导致理念的错误和价值观的偏差。新媒体要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发挥作用,就要突出它的“新”——不断通过创新发展,构建高校意识形态新阵地,推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发展与成果转化。

  二、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

  (一)新形势下新媒体特征

  综合新媒体特征及其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新形势下新媒体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信息多元化,渠道多样化,传播便捷化

  据统计,每天在重点新闻网站首发的新闻达到近三万条,还未正式播报的突发新闻可能已经被短视频散布到了网络。信息量庞大、质量良莠不齐,信息传播渠道多种多样、传播效率大幅提高,是数字时代新媒体最突出的特征。

  2.双向参与积极,公开回应迅速,形式多样丰富

  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短视频APP、雨课堂、钉钉、腾讯会议等多种途径,均可达到接受信息无障碍、师生互动便利的效果,随时进行教学反馈。另外图片处理、音频视频剪辑、动画设计等多媒体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师教育教学资料,通过整合多种资源,提高个性化表达,可以促进学生的信息接收度。

  3.反复利用度高,受众参与面广,文化影响力深

  新媒体的价值最大化,即在于其可以云端储存、反复观看,可以万人共听一台戏,可以由表及里,体现文化穿透力。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延迟开学的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学子们通过手机、电脑开展了“网络思政班会,助力疫情防控”的主题教育,并观看了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联合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的网络直播课。在特殊时期传播正能量,彰显社会责任的实践中,新媒体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并部署了相关领域的重点工作。[4]新形势下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带来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技术使用薄弱、师资质量有待提高、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等方面。

  1.技术使用薄弱。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严肃严谨的事业,但与时俱进的形式可以活泼、有趣。我们在目前使用率非常高的“学习强国”APP平台中看到其内容模块包括了新闻、法治、科技、经济、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影视、健康、军事等,涵盖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传播载体包括了文字、音频、微视频、纪录片、音乐剧等,可以满足各种情况下视听需求的形式。高校思政教师应该通过充分利用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许多相对成熟的APP,建立在线课堂,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

  2.师资质量有待提高。高校从事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主要集中在思政课教师、学生辅导员身上,这部分教师教学任务重、行政事务杂,缺乏主动学习的时间。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如此重要,应该从质、量两方面入手建立专业队伍,提升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顺利开展。

  3.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传统的灌输教育虽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在新媒体视域下想要使意识形态教育入脑入心入髓,仅仅通过“填鸭式”灌输是达不到最终目的的。建立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学生意识形态觉醒,产生思想共鸣,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新媒体条件下,不能仅单方面向学生强调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还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更要引导学生思想上积极上进。2019年甘肃XXX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环节中,各学院通过歌咏比赛、微视频比赛、在线知识竞赛等各种方式,形成了围绕一个主题百花齐放的学习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觉悟有待提高。回顾历史,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体制的敌视从未停止,西方也从未停止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新媒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传播速度和范围上它带来了开天辟地的新局面,但同时要认识到,如果对传播内容缺乏鉴别和监管,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早在2015年,求是网评中就曾指出,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战争的主战场,“当前一些不正常社会现象的出现,往往是从互联网上传播和引发的”[5]。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民族的未来与希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们必须牢牢占领互联网这一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开展斗争。

  三、高校意识形态网络安全治理

  高校大学生是正处于青春转型期的阶段,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有较强求知欲、表现欲和创新欲,具备实现自我价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强烈意愿;另一方面,他们一直处在象牙塔中,生活环境单纯,缺乏社会经验和理性分析能力,在某些观点认识上会存在偏差。

  新形势下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大学生群体文化选择能力较弱,辨别是非经验不足,社会功利心比过去强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在这种严峻考验下,加大新媒体安全治理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应坚持党的领导,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现代化,巩固传统阵地与加强新兴阵地建设齐头并进,切实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一)坚持党的领导,巩固话语权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确保高校培养出的时代新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6]

  首先,要坚持高校党委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坚持高校党委的领导,各级意识形态教育阵地才能凝神聚力,才能将意识形态安全放在重要位置,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其次,将高校党委领导贯穿整体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形成全员育人的意识和共识。最后,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多方参与,协调配合,确保形成意识形态教育的合力。

  (二)强化新阵地建设,落实责任制

  构建管理、保障、考核三项联动的考核体系。[7]通过建立一支专门的新媒体安全小组,定期向党委书记上报意识形态工作近况,查找工作不足、效率不高及舆情控制不严等情况,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措施。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专门的资金、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真正建立起“管理—保障—考核”的管理体系,抓管理,促保障,严考核,形成完善的意识形态新阵地绩效链,让意识形态工作实实在在体现效果。

  (三)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谋发展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摇篮。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还是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有了新转变,实质上都是提出了“人”的需求问题。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通过尊重、理解、关怀不断满足人的需求,引领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通过更多关注人的差异性和人的发展需要,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四)新旧阵地相结合,增强实效性

  1.开办论坛、讲坛,邀约名师讲思政。聘请知名学者讲思政专题,为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与专业伦理基础,“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8],让讲政治、有情怀、新思维、广视野、严自律、人格正的人讲思政,用最权威最具震慑力的专业导师起到增强阵地阵容的作用。

  2.思政课堂转向课堂思政,用学生最重视的专业课堂广泛开展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形态渗透。如甘肃XXX大学的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紧抓中医药最新热点、最经典案例,从屠呦呦提取青蒿素,讲到中医药古典名方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从食药安全、卫生责任过渡到了社会良知、复兴责任,并选择优秀课程进行录播,通过杏林网络讲堂等形式传播给全校学子甚至外校学子,充分结合专业课堂与网络,形成阵地有力载体。

  3.主动占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阵地,用心打磨高质量、易传播的栏目;推出一些当前高校大学生感兴趣、易于领悟的栏目主题。构建双向互动的移动平台,既能答疑解惑,也能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充分普及和利用“学习强国”等内容权威、资源多样、形式丰富的APP作为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储备库。

  简而言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多元化传播、创新型发展为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下,在未来更加严峻意识形态斗争的背景下,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发挥好新媒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五号黑体)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五号楷体)

[2]保莎,于炎,廖文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生态建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 89-90+93.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017-10-18.

[4]刘先春,王秀.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治理重要论述的三大特征[J].广西社会科学,2020(3):12-18.

[5]郑言.牢牢占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EB/OL].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210/c1003-26541317.html, 2015-02-01.

[6]岑福飞.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新要求、新问题、新思路[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1):91-94.

[7]张慧.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新探[J].智库时代,2019(20):236-237.

[8]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系列解读[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426099/index.html, 2019-03-19.

The Challenge of New Media to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四号Times New Roman 加粗)

PENG Yu-qin(五号Times New Roman)

(College of Marxism,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Dingxi Gansu  743000)(五号Times New Roman)

(正文小五号Times New Roman)

Abstract: I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fiel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ew media occupies half and will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by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media. New media,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spread, fast update and timely feedback, has become a powerful propaganda means for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it also brings hidden dangers for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a'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innovation of online media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build a perfect countermeasures system by giving good guidance, so as to actively accept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given by the times.

Key word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ew media; Xi Jinping's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a'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收稿日期(小五黑体)2020-11-25(小五号宋体

作者简介(小五号黑体)(小五号宋体)彭某某(1982—),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